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五育行动
劳动教育中的诗意成长
——记山东省枣庄市凫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探索之旅
李尚军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中心小学,一场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之旅拉开帷幕。学校巧妙融合本土资源与教育,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充满诗意的成长之路。

    20世纪70年代,凫城镇榆树腰村的24位“铁姑娘”用7年时间凿山引水,以坚韧与汗水改写了凫城镇榆树腰村缺水的命运。如今,这段历史成为学校劳动教育最鲜活的教材。

    学校将“铁姑娘”的故事融入课程。在学校的“铁姑娘事迹展馆”里,泛黄的照片与粗糙的扁担无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当学生聆听故事、触摸展品时,眼中闪烁的不只是好奇,更有对劳动价值的深刻体悟。“那时的条件比现在艰苦百倍,但她们从未放弃。”教师以这样的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于是,栽红薯苗的泥泞、清理校园的汗水,都成了学生践行“铁姑娘精神”的“奖章”。

    当学生走进山东派砾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立刻被非遗手造工坊的精美展品吸引。他们好奇地围在展品前,听工作人员讲解产品设计、企业运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体验汉砖造景工艺。起初,他们拿起刻刀时略显生疏,但随着动手实践,动作渐渐熟练起来。学生并非简单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将对家乡山水的理解、对小动物的想象融入作品。每一块经他们之手打造的 “汉砖”,都饱含着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

    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让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传承人的讲述带他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代能工巧匠制作 “汉砖” 的专注与匠心。在交流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传承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们在劳动和学习中不断进取。

    学校“四季常青园”生机勃勃。这片菜园仿佛有魔法,春天的菠菜方才退场,夏日的紫茄子已披着露珠登场。毛茸茸的豌豆苗在晨光中舒展身姿,五年级学生刘子轩轻轻将鲜红的瓢虫送回绿叶深处。去年冬至,他和同学摘了足足3大筐青翠的黄瓜,送给村里的独居老人,他们欢快的脚步在积雪的石板路上踩出美丽的图案。

    劳动课教师李云和常说,种菜不仅仅是农事活动,更是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用面团制作微型梯田模型,插上标有等高线的牙签;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蚯蚓翻动腐殖土,了解物质循环过程。

    “五谷丰登园” 里麦浪滚滚。学生奚晓平熟练地握着竹筛,将亲手种植的冬小麦倒进石磨。此时,他不禁想起语文课上学的 “春种一粒粟”,旋转的磨盘里落下的仿佛是农人被烈阳榨出的汗水。

    “金鸡报晓园” 里充满欢声笑语。6株粗壮的杏树枝丫间,悬挂着竹制鸟巢,宛如童话世界。写生的学生忙着转动画架,捕捉3只雪鸽掠过柿子林的瞬间——雪鸽翅尖点过新挂的山楂果,把整个秋天的嫣红都惊醒了。

    “自力更生园” 同样精彩。六年级学生把老石摩擦得锃亮,玉米芯在竹匾里晒成一片金黄。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将大南瓜雕成十二生肖,邻村老篾匠手把手教学生编藤筐。

    霜降后的黄昏,晾晒场热闹非凡。竹匾里,金丝皇菊绽放,辣椒串挂满晚霞的余晖。劳动社团的学生守着柴火灶,翻炒着板栗,“噼啪” 声仿佛在诉说温暖的故事。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香甜气息,更传递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最受欢迎的“武林秘籍”藏在厨房后的小仓库里——那是近几届毕业生接力完善的《凫城山珍食谱》。泛黄的纸页间,有哥哥姐姐记录的辨别野生菌的方法,还有空气炸锅版地瓜干的做法。炊事班现任“掌门人”张浩宇神秘地说,他要新增“糖渍山茱萸”的配方。

    在劳动教育的滋养下,学校涌现一批闪耀的 “劳动福娃”。有的受 “铁姑娘” 精神影响,在劳动竞赛中主动承担艰巨任务,不怕脏累,还带领同学共同克服困难,成为班级的劳动小明星;有的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同学合理分工,学会了理财和团队管理。

    这些 “劳动福娃” 的故事在校园里广泛流传,激励着更多学生参与劳动。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坚持、创新、合作与担当,他们灿烂的笑容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在凫城镇中心小学,劳动教育是充满诗意与欢乐的旅程。学生从 “铁姑娘” 事迹中汲取奋斗的力量,从汉砖造景技艺中领悟美的传承,在校园劳动基地体验生命的成长与收获。每一次劳动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滴汗水都凝聚成动人的故事,每一个笑容都见证着收获的喜悦。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