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改作业时,我留意到部分学生阶段性地出现字迹潦草的状况。经询问,学生并非无视汉字书写规范,而是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为提高书写速度不得已为之,结果便是字迹难以辨认。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完成大量作业与保证书写质量,难道真的无法兼顾?随后,我又询问学生小学阶段接受汉字书写指导的情况,他们普遍表示,三年级以前,教师对写好“正楷”要求极为严格,但随着年级升高,教师对书写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书写有明确要求:第二学段学生“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第三学段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到了第四学段,则是“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由此可见,课标将训练学生书写“行楷”的能力安排在第四学段。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除正楷外,行楷书写也应受到高度重视,并且提升学生书写行楷的能力可根据学生自身书写情况适当提前。虽然课标规定在第四学段训练行楷书写能力,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步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陡然加重,学生根本无暇顾及书写质量。很多学生仅能在时间充裕时写出工整、清晰的字迹,一旦时间紧张,便会写出不规范的“连笔字”,这种字与真正的行楷相差甚远,不仅错误百出,还难以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在考场上,学生常常陷入书写速度与书写规范的两难境地。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无法掌握行楷书写规范,正楷的书写功底也会受到影响,书写水平严重倒退。不少小学生反映,教师不允许写“连笔字”,所以六年来都是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正楷。到了初中,书写突然要从正楷转为行楷,很难适应。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写“连笔字”并非单纯的学习态度问题,很多时候反映了学生对书写速度的需求。教师此时抓住时机进行行楷书写指导,往往能事半功倍。而且,小学阶段学习时间相对宽裕,学生也有精力静下心来钻研书写技巧。 目前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板书基本以正楷为主。由于行楷书写需要以扎实的正楷为基础,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对于行楷的指导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板书多为行楷,若学生此前未接受过行楷书写的指导与训练,不了解书写规范,就容易盲目模仿,进而影响从正楷到行楷的顺利过渡。 所以,在合适的时机帮助学生实现从“正楷”到“行楷”的过渡至关重要。初中阶段不少学校会让学生购买行楷字帖进行描红和临摹。但提升学生书写水平的关键在于训练控笔能力,描红虽对控笔有一定帮助,但作用并不直接有效,且书写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并非所有字体都适合每个人模仿学习,一种字体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学生应先熟悉行楷的运笔规律、基本笔画书写要求以及汉字构造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字帖对照练习,不断提高控笔能力,最终灵活运用书写规则,写出既令人满意又富有个性的字。 从实用角度而言,书写应追求便捷性,若能将便捷性与美观性有机结合,既能让书写者书写顺畅,又能让观者赏心悦目。而练好行楷,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练好行楷对学生益处多多:其一,能让学生在考试中更加从容,节省时间用于思考答题内容,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题量较大,提高书写速度才能应对自如。同时,漂亮的书写能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印象,为答卷增色。 其二,有助于学生更从容地完成生活和学习中的书写任务。上课时,能做到听课与记笔记两不误;课后完成作业书写又快又好;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大量文字材料也能得心应手。 其三,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书写工整、美观的学生,往往做事严谨细致、考虑周全、条理清晰,不易犯低级错误。书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重要认知能力,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缜密思维,使学生行事更加条理化、周密细致,进而具备良好的学习素养与能力。写好行楷还能增强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信心,因为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书写水平能体现一个人的基本人文素养。 其四,书写行楷可以怡情悦性,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获得放松。在书写过程中,学生能沉浸在汉字之美中,获得愉悦体验,在一笔一画间感悟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在一撇一捺间思考事物的辩证关系,在书写的抑扬顿挫间领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正楷是书写规范的源头,为书写奠定坚实基础;行楷助力学生在书写之路上稳步前行,走向更高水平。要让学生拥有规范的书写,需要多措并举,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正楷到行楷的书写过渡。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