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新论

    人工智能带来教和学的转变

    辽宁省沈阳浑南创新教育集团总校长侯明飞在公众号“新校长传媒”撰文,AI的出现对于课堂上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给教师提供了越来越多得心应手的工具。以往,我们主要依赖教师的经验和感觉努力实现学以致用,这种方式未必科学。知识是否真正转化为了能力,过去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某个知识点,学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教师未必能真正弄清楚。我们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并不能完全证明学生具备了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也许仅仅是停留在了知识记忆层面。这就是AI时代带来的第一个转变:学习模式将从“学以致用”转向“因用而学”。第二个转变,教学方式将从传统的“名词传递”转向“动词生成”。在这一转变中,AI工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学生寻求理解时,相比教师,AI可能表现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细心。学生只要告诉AI“这道题我不会”,它就会降低难度为你讲解;如果继续表示不理解,它会持续保持耐心并逐步降低讲解难度。

    把人工智能当作一个“伙伴”

    前谷歌资深工程师俞星在接受“Talk三联”播客专访时说,人工智能用得多了,学生就会发现,把人工智能当作一个“伙伴”,可能会对输出更有帮助。比如,你可以用更常规的自然语言与AI对话,而不是只用关键词。因为自然语言可能带有更多信息,有上下文的语境。“伙伴”和“工具”背后是不同的期待与相处之道。无论请教老师、爸爸妈妈还是同学,他们给的答案不一定就是对的,但它可以启发你的思考。这也是我们与AI的相处之道:你可以和AI一起探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依赖AI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作为教师,在有人工智能辅助的课堂上,我所起的作用是判断整体方向,适时“打断人工智能”,帮助学生调整各个项目。我不需要喋喋不休地重复知识点,这个过程已经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但当AI输出的内容过于专业,不适合学生现有的学习目标,甚至犯错时,我需要介入。当学生提出,人工智能给出的信息没用时,我会先让他们把与AI的对话发给我,我来看看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是学习内容的发起者,而我是学习方向的引领者,也是一个和他们并肩作战的问题解决者。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四大认知局限

    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红顺在公众号“变压器王红顺”撰文,一线教师需要突破四重认知局限:一是工具理性遮蔽思维本质。一些教师陷入“提示词决定论”误区,将教育创新简化为语言编码行为。其实,提示词仅是思维过程的表层显现,优质提问的形成遵循现象观察(信息采集)—本质追问(内核凝练)—逻辑建构(体系输出)的认知链条。深度思考形成的结构化问题,才能有效激活AI的认知增强功能。二是技术单轮驱动改革失衡。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普遍存在“技术先行,理念滞后”的跛脚困境。教育理念如同导航系统,AI技术如同动力引擎,二者应形成一种协同关系。三是问题解决取代怎样解决问题。过度依赖AI解决问题,而不重视自身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与对AI解题过程的理解,将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者与学习者应主动探究AI的解题思路,而非盲目依赖工具。四是教改过程忽视学习重构。当前对AI在教学中的应用多聚焦于教师的“教”,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变革的本质是学习关系的重构,只有平衡教与学的两端,深入研究学生如何借助AI自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AI的价值,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变革。

    破除认知迷思,方能释放AI的教育价值——让技术成为思维进阶的阶梯,让教育回归“培养能在真实世界创造意义的人”的本质追求。

    (伊哲 辑)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