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褚清源 实习生 赵一琳 董晨曦) 学生精读文本后,利用AI生成可视化图片,锻炼跨媒介思维与语言具象化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创作AI图片文案,在迭代修改中提升文学审美与创意写作能力。整节课通过“镜头捕捉—文案撰写—配音朗读”让学生借助AI体悟作者生命哲思。这是4月29日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举行的江苏省“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师”第五期数字教育专场公益活动上,该校教师张新执教的《我与地坛》的场景。 这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由课堂展示、专题报告、经验分享、主题沙龙等多个板块组成。从课堂上的技术创新到报告厅里的理论思辨,从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到沙龙对话的深度洞察,参会者共同见证了AI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无限可能,勾勒出一幅“人机协同、因材施教”的课堂图景。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志坚在经验分享中介绍了学校在AI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学校秉持“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理念,全力营造“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善学”的AI学习文化氛围。学校将校园内设置的朗读亭改造成“大语言模型探索亭”,学生随时可进行问题探究,将想法付诸实践。AI学习室,配有平板电脑并安装常用大语言模型工具,学生认证身份后即可进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个性化学习。学校调整原有的三个语音室功能,让语音室成为“大语言模型实践活动室”,便于教师开展AI与学科融合教学。 学校基于对学生未来素养的预见,建构源于学科本位体现知识性、源于未来生活体现创造性、源于学生情感体现趣味性、源于素养提升体现育人性的“四有”课堂样态,引导教师围绕学科的“理”、生活的“用”、学习的“趣”、育人的“根”,积极探索AI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学校从课程设置视角补齐AI短板,以实现“人人懂AI、部分精AI、少数创AI”的新追寻。 在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借助AI赋能教学不只体现在语文课上。英语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与生成式AI工具对话,利用AI撰写范文并批改学生作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辩证看待AI,把握好应用尺度;物理课上,教师利用DeepSeek+Python制作三维动画,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地理课上,以《问月——解月相之谜》为例,利用即梦AI生成数字人“小嫦娥”为学生讲解月相基础知识,使用虚拟天文馆观察、模拟指定日期的月相完成记录,豆包智能体“小嫦娥”实时与学生互动学习与月相相关的古诗词;艺术鉴赏课上,教师利用AI访问虚拟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平台,获取教学素材,利用AI视频工具模拟名画、名曲中各类情境,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利用“秒画”“豆包”等工具创作作品,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创作灵感。 “这些预见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激发的是师生对AI的浓浓兴趣,引发的是技术革新情境下如何适应未来生活的思考与探索。”张志坚说。 学校还建构了双核PBL耦合学习模型,适应智能化学习需要。该模型以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基础学科实践活动和智能化项目实施与开发融合为载体,将项目学习与问题学习紧密联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 据了解,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近年来致力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同年7月,《智享未来:高中生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创行动》获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本次会议的主题沙龙环节由《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颜莹主持,对话嘉宾分别围绕“理性、未来已来、重塑、共生和智享”五个关键词畅谈了大模型时代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并从教学、管理、教研和科研四个层面谈了大模型时代学校教育和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要突破的瓶颈。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从庆、纪委书记李爱芬、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华,靖江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沈永江等出席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