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纵横谈
“二十条”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
康 鑫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也有10%,而且“开学季”“考试周”等特殊节点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阶段。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刀切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个体差异化需求间的深刻矛盾。

    恰逢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北京市5月13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通过师资专业化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一校一策”精准施策等渠道,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立体防护网。

    师资专业化建设构成防护网的专业支柱。2023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小学、中学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为42.3%和64.8%。《意见》要求学校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并建立“市—区—校三级实训体系”,这一设计直指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化”的普遍困境。其实,从今年1月开始,北京市教委就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实训,各学校还聘任精神科医师和心理专家担任顾问,进行危机干预、专业指导。这种全员实训、医教协同的模式为破解师资瓶颈提供了可行方案。

    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防护网的“支撑面”。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团队研究显示,高质量亲子交流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抑郁风险。《意见》倡导家长每天“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正是意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决家长在时间上的顾虑,《意见》还提出通过AI技术推动“家庭教育智能体”建设,实现家校沟通的“精准滴灌”。北京市还将启动首批7个“京娃”教育智能体的培育建设,家长可通过该平台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动态,获取专业家庭教育建议。学校则能及时掌握家长需求,形成教育闭环。这种基于智能技术的家校协同模式,使得倡议转化为可操作、可追踪的教育实践。

    “一校一策”编织防护网的“定制网格”。北京市通过差异化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一校一策”的实践模式,鼓励学校构建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打造特色心理空间、建立智能化支持系统。比如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研发覆盖三个学段的心理班会课程,史家胡同小学建立“心理小屋”专业心理辅导功能室,北京一零一中学部署“小智聆心”心理大模型。这些举措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供给。

    师资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家校社协同拓展育人场域,“一校一策”确保措施精准落地,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彼此强化,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建设的转变。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实践中要警惕三种倾向:一是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简化为数字达标,忽视专业能力建设。二是使“成长档案”异化为表格填报,丧失动态跟踪价值。三是把“家校协同”窄化为任务摊派,弱化教育合力。只有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可持续的实践方案,才能真正实现从“文件落地”到“育人见效”的跨越,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每个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第一○六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