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锐评
校园减脂餐走红折射教育观念升级
耿传士

    浙江宁波中小学校园减脂餐走红网络,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正在经历的观念变革。这场看似寻常的校园餐饮改革,实则蕴含教育理念的系统升级:当食堂窗口的菜式从“油盐炸弹”转向营养均衡的减脂餐,学校教育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人,从分数导向转向生命关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愈发突出,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不仅如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引用的研究预测表明,若超重肥胖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传统的健康教育往往是体育课的附属品,今年春季学期视导过程中,我县课程监测结果显示,97%的学校将健康教育课时压缩在每学期2课时以内,内容停留在个人卫生常识层面,且往往通过班会课开展。这种碎片化的健康教育模式,难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健康知识体系。

    宁波校园减脂餐的走红是“大健康”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呈现,本质上是对创新健康教育模式的渴求。但是,治理青少年肥胖只靠校园减脂餐还不够,要有协同治理思维。

    首先,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当升学率仍是学校发展的硬指标,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往往被边缘化。如果教育管理部门能将学生体质改善纳入学校综合考核,将学生的BMI指数作为校长履职的重要指标,教育价值的天平自然会回归平衡。

    其次,构建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体系需要课程支撑。健康素养包含营养学、运动科学、心理学知识,学校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并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实践+反思”的教学授课,将健康素养培养贯穿整个学习周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才可能使其加强自我管理。

    最后,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治理“小胖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在这方面,宁波市教育局通过家长膳食工作坊、社区营养师驻校、家庭健康档案共建等方式,构建起三维联动的健康支持网络,使教育各方成为青少年“健康合伙人”,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保持率。

    治理青少年肥胖还可以采用智慧化手段。浙江余姚一些学校开发“AI营养师”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学生运动数据,结合体检指标生成个性化膳食建议。这种精准化干预使超重学生的体质改善效率提升,展现了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

    宁波校园减脂餐,不仅是菜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升级:我们培养的不是单维度的“考生”,而是懂得珍视生命、管理人生、创造价值的完整的人。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真正的教育应该始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阜南县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