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时,第一次上公开课的狼狈,曾是我心中的“意难平”,却也成为自己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引领我一路成长。 那是我工作的第一年,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并随堂听部分教师的课。我是当年学校唯一的新进教师,自然未能幸免。当时,我选择了关于“语言的魅力”的教学内容,心里想着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互动,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 备课阶段,我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导入到讲解、从练习到总结,每一步都反复斟酌。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些有趣的语言故事,希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而,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听课教师和领导的目光时,我的自信瞬间消散了。 刚开始上课还算顺利,我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导入,学生的注意力被成功吸引了。可随着讲解的深入,我渐渐乱了阵脚,原本流畅的思路变得磕磕绊绊,那些精心准备的案例怎么也讲不到点上。比如在讲解修辞手法对语言魅力的提升时,我举了朱自清《春》里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想让学生体会反复和拟人的妙处,可自己因为紧张只是生硬地把修辞手法说了出来,没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那种急切盼望春天、赋予春天以灵动之感的情绪。 更糟糕的是,我的口头禅不受控制地频繁蹦出。“然后呢”“就是说”“那个”,一句句口头禅像不和谐的音符,打破了课堂的节奏。学生原本专注的眼神开始有些游离,有的学生甚至偷偷交头接耳。听课领导的眼神,也从最初的期待逐渐变成了审视。那一刻,我如芒在背,只想快点结束这堂课。 课后,领导的评价一针见血:“教学语言不精练,口头禅太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简短的话语如重锤般砸在我心上,让我羞愧得抬不起头。 公开课的失败,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但沮丧过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问题,口头禅频繁出现的根源,一方面是备课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导致思维不够连贯,另一方面是缺乏课堂掌控经验,情绪紧张加剧了语言的混乱。 为了改掉口头禅,我找来自己的公开课录像,一帧一帧地回放,并把口头禅记录下来,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我发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却没有想好如何进一步启发时,口头禅频繁出现。然后,我对着镜子练习讲课,刻意纠正口头禅,每一句话都仔细斟酌。刚开始,那些熟悉的口头禅总会不自觉地冒出来,我就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再来,说得口干舌燥也不停歇。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教学案例,培养语感,让语言更加精练优美,同时模仿优秀播音员的语调、节奏,力求让自己的表达更具感染力。 在备课上,我投入了更多精力,不仅深入研究教材,还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拓展教学视野。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进行多次预演,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准备多种应对方案。比如再讲“语言的魅力”时,对于那个《春》的句子,我不仅查阅了许多文学赏析资料,还准备了不同层次的引导问题,从最基础的修辞手法判断到深入的情感体会,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课堂语言有了明显改善,教学也更加自信从容,课堂质量大幅度提升。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学校推荐我参加县级教学比赛。 在比赛准备阶段,我把改进教学语言的经验充分运用起来,反复打磨教案,逐字逐句斟酌教学语言,每一个提问、每一次讲解都力求精准、生动。比赛当天,我用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当看到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我知道自己成功了。最终,我凭借精练准确的教学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获得了比赛一等奖。 那次获奖对我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对自我成长的肯定。此后,我陆续参加了更多教学比赛,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奖项。我的努力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入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实施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并被评为娄底市教坛楷模、聘为新化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我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成长,离不开那次公开课的“狼狈”经历。它让我学会了反思与改进,也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青年教师在成长路上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成长的契机,不断磨砺自己,一定会向着优秀教师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