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惠园师韵
刘梦迪:亦师亦友,润物无声

    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名本科生班主任,刘梦迪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陪伴和成长的引导。在担任2019级和2023级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过程中,她坚持“亦师亦友”的理念,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在重要的人生阶段陪伴他们一同成长、共同前行。

    把准方向,点燃学生的成长动力

    大学生活的本质是逐步走向自我驱动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刘梦迪尤其重视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未来方向的把握与成长中期对路径的优化。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她通过班会与午餐交流,帮助他们认清大学与高中的区别,明确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她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面对面分享成长经验,从保研路径、实习准备、科研参与到英语能力和学科竞赛,给新生打下“长远目标、阶段安排、现实路径”三位一体的基础。

    对于即将面临毕业选择的学生,刘梦迪更强调“现实认知”与“目标导向”的结合。在大三开始前,她专门组织线上班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思考未来方向,并引导他们从“你真正了解科研吗”“你知道目标岗位看重什么吗”等具体问题入手,帮助他们明晰读研、就业等不同路径的需求与匹配条件。同时,强调“从目标反推路径”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制订有时间节点、可落地的成长计划。

    温暖守护,做学生最安心的朋友

    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有时会困惑和焦虑,或是陷入失落和自我怀疑。在这些时刻,刘梦迪始终愿意成为学生能够依靠的那个人。通过午餐谈话、线上沟通等方式,她与学生保持常态化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压力。

    有一名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曾向刘梦迪倾诉,她常常感到激烈的竞争压力,看到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刘梦迪鼓励她关注自我节奏,从个人目标出发,而不是被外界的节奏裹挟。刘梦迪还与她分享自己曾经的困惑和经历,帮助她缓解焦虑感。

    还有一名学生平时学习认真、成绩稳定,是班里有希望争取保研资格的学生之一,但因为有课程不及格而与保研资格失之交臂,这件事让这名学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刘梦迪得知此事后没有急着去安慰她,而是先认真倾听她的讲述,并肯定她此前的努力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被全部否定。随后,刘梦迪陪她一起复盘整个事件,帮助她厘清责任和教训,并一起探讨未来的可能路径,包括申请其他深造机会、准备工作等,并鼓励她将这次挫折作为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成长转折机会。这名学生后来逐渐从这段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在新的道路上重新找回了信心和节奏。毕业时,她对刘梦迪说始终记得那个下午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景,“那天之后,我感觉整个天空都亮了起来”。

    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

    刘梦迪始终认为大学阶段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她长期为班级学生创造实践和科研机会,定期在班级中招募学生担任科研助理。例如,邀请多名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和青年项目的研究工作,让他们在真实课题中积累资料整理、文献查找、写作规范等科研技能。同时,在班级群中发布助教招募信息,鼓励大家参与课程组织、助教反馈等工作,提升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这些项目实践,学生不仅对科研不再感到遥远和抽象,还逐步构建起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体验对学生后续申请保研、出国深造或进入职场都起到了切实帮助。

    厚植情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刘梦迪十分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责任感与价值感。春季学期,她带领学生前往中华民族园进行主题活动,学生不仅领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民族文化,还深刻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这次活动也成为学生大学生活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次精神体验。

    班主任工作没有鲜亮的舞台,却藏着最真切的温度。担任班主任以来,刘梦迪始终以细致的沟通与真挚的守护,回应每一个学生的焦虑与迷茫;用脚踏实地的规划与实践,陪他们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清晰与坚定。从懵懂到成熟,从犹豫到笃定,在这段“亦师亦友”的同行旅程中,刘梦迪始终与学生一同成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供稿)

    ——————————————

    刘梦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相关的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多家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获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学术奖一等奖等奖项。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前10%的评价,3次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