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让每一所县域高中都能找到尊严
高家千

    2025年高考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计划新建、改扩建千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着重改善县域高中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向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做好县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将成为这项惠民工程落地的关键。

    “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政策善意毋庸置疑。近年来,县域高中因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流失深陷“塌陷”困境。有调查显示,县城高中每学年末会有大量教师考走,还有许多教师在考走的路上。县城高中尚且如此,乡镇高中的情况可想而知。此时,国家以千校建设为杠杆,重点改善县域高中,就像为缺血的躯体紧急输血。而指标到校向农村倾斜这种“补偿性公平”措施,体现了对起点公平的追求,为学子架起发展的阶梯。

    然而,资源分配中的马太效应明显。一些地区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把资金、师资、设备等推向升学率高的某一所县中,倾力打造“升学航母”,在凸显政绩的同时还能抵消市域强势高中对优质生源的“蚕食”。另外,改造强校远比提升薄弱校省心省力。这也导致一些地区全力托举某一所高中,挖走优秀乡镇教师,使薄弱校沦为“新兵训练营”;指标到校政策吸引农村优秀学子涌向县城,乡镇高中失去潜力“种子”;专项资金向强校汇聚,乡镇普通高中改造停滞不前……种种“抽血式”政策倾斜是以多校凋零为代价成就“超级中学”,违背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初衷。

    真正的教育公平绝非以牺牲多数为代价成就少数,破局的关键在于做好资源分配。例如规定投入占比上限,保证薄弱乡镇高中有充足的发展资金,实现“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的目标;打破师资配置的校际壁垒,建立全县编制“蓄水池”“周转池”,将骨干教师下乡服务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关联,让名师从一所学校的门面变为县域的教育担当。

    评价体系变革刻不容缓。升学率丈量一切的评价体系不改,乡镇高中永远难逃“跑龙套”的角色。上海特色高中和浙江教育共同体的探索表明,教育均衡发展可以通过结合地域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或依托教共体、跨区域协作、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实现县域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同时,对县域优质高中的考核不仅看本部升学率,还应增加辐射力指标,涵盖课程、教研、管理、考试、文化等多方面,让其完成从“帮扶”到“共生”的角色转变,把帮扶从道德自觉变为制度必然。

    生源的合理流动也需要制度护航。指标到校政策在向农村倾斜的同时,可考虑单列乡镇高中专项名额。面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对就读乡镇高中的学生给予学业辅导、竞赛资源、生涯规划等全过程学业支持与激励机制。还可以尝试组建“高中联盟”,通过学分互认让学生跨校选课,使乡镇学子也能享受名师课堂。

    新建千所高中的意义不在于打造更多“高考工厂”,而在于让每一所县域高中都能找到尊严。唯有超越“一枝独秀”的旧叙事,构建“群星闪耀”的新生态,县中振兴才可能成为照进现实的万家灯火。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北校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