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秩序的规范,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近日,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发布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禁止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要求所有学校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公办与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这一政策直指当下教育领域中最敏感、矛盾最集中的招生问题。 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家长教育焦虑高涨的现实背景下,郑州此举犹如向沸水中投入一块冰,激起的不仅是水花,还是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深切期待。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所谓名校通过“校园开放日”“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开展变相选拔,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潜规则”。为了“上好学”,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各校之间,参加各类活动、面试,在升学赛道上疲于奔命。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是对教育公平的破坏,让本该惠及每个孩子的教育变成了一个以成绩、家庭资源甚至社会关系为筹码的隐形竞技场。 郑州新政的意义,在于毫不含糊地揭示了这些隐蔽操作的违规性质。通过提前锁定优质生源,部分学校确实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升学率等业绩指标,但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扭曲了义务教育的本质,使强者愈强、弱者更弱。当所谓的名校依靠各种手段集中优质生源时,普通学校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区域教育生态因此失衡,最终受损的是整体教育质量和广大学生的权益。 从宏观角度看,招生乱象是当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外在表现。在这一问题面前,个人和家庭往往陷入困境:明明知道择校竞赛消耗巨大且非必要,却被裹挟着不得不参与。这种集体行动困境的成因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资源分布不均原因,也有发展过程中政策执行产生的偏差,更有市场力量过度介入教育领域带来的异化效应。打破这一困境,不能仅靠家长个体觉醒或道德自律,必须有自上而下的制度重构。 郑州新政将公办与民办学校纳入同一招生平台,实施同步报名、同步录取,这一技术性调整背后是对招生秩序的系统性整饬,通过阻断学校提前“掐尖”的渠道,促使学校在公平环境中比拼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而非生源质量。类似的政策在国内已有先例,如上海实施的“公民同招”、北京推进的“多校划片”等政策,均显示出地方在教育治理上的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当招生环节的透明度提升、可操作空间压缩,家长的择校焦虑便有望得到缓解。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举措都难以单兵突进解决所有问题,需要从教育资源均衡、师资流动、经费投入、管理改革等层面共同发力。即便在招生环节做到公平,若学校间的基础条件悬殊,家长的择校冲动仍会寻找其他出口。这也提醒我们,教育公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招生规范只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而非全部答案。 进一步说,郑州新政能否取得实效还取决于后续监管能否到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各种变相的违规招生行为很可能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对此,郑州新政提出“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查处力度”等配套措施,正是切中这一要害。 当教育公平之光穿透“隐秘的角落”,照亮的不仅是孩子纯真的脸庞,还有对公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信心。郑州新政只是一个开始,期待更多区域加入这场重塑教育生态的改革实践,让义务教育回归最初的使命。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宁市张庄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