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微评
期末要不要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奖状
本期主持人:山东省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 吴双双

    “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期末没有得到奖状”“老师,潜力之星的奖状是什么意思”……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接受“看见孩子”的教育理念,家长也希望孩子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甚至每到学期末,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奖状。班主任却犯了难,一方面希望通过奖状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过度发放会稀释奖状的价值。期末,要不要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奖状?

    ————————————————

    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奖状可能掩盖了学生的真实差距,不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是对“看见学生”理念的曲解——“看见孩子”是师者善用赞赏的眼光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非雨露均沾奖惩不分。如果奖状不是对突出表现的认可,而是人人可得的“安慰剂”,那么稀释的不仅是奖状的价值,还有激励的效果。试问,如果学生认为“无论表现如何都能获得奖状”,那么奖状还有何激励效果?反之,真实的差距或许更能成为激发学生的动力。在真实竞争中锤炼实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安徽省祁门县胥岭学校 孙祁岗)

    给每个孩子颁发奖状或有安抚家长之意。这一现象实则表明,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仍然看重表彰成绩的奖状。从这个角度看,过多颁发奖状确有不妥。转变公众“唯成绩论”的观念,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镇黄楼学校 黄齐超)

    如果不聚焦成绩,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奖状就不是“普惠”措施。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设计实现双赢。其一,孩子各有闪光点,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之星”“创意达人”等细分奖项,既满足家长对孩子受关注的期望,又让学生因自身优势获肯定而增强自信,符合“看见孩子”的教育理念。其二,设计差异化奖状,避免“大锅饭”式发放导致价值稀释,也使激励更具针对性。教育的目的是唤醒、赋能,奖状不应只有“优秀”一层含义,还应是孩子成长的专属勋章。

    (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中心小学 胡晓娜)

    奖状是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新的形势下也需要改革创新。比如,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引进学生之间互评;改变纸质奖状的方式,引进电子奖状;改变教师发奖状的做法,改为期末总结会,以“找优点”“找进步”“找亮点”为主题让学生互评。为了避免奖励效果被稀释,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在找优点的同时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总之要加强对话交流,增强学生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

    (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 赵建新)

    集中、大量给学生发放奖状似乎让奖励泛滥。现实中,一些学校致力于发掘学生的优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奖状,体面地回到家中。此举更多是在彰显办学成果,为学校树立良好声誉,并为招生进行宣传。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无可挑剔,实际上可能对一方教育生态造成破坏,对学生的品德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四川省剑阁县金仙小学 张小军)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