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创·变
“90后”老校“新质”转型记
本报记者 韩世文 | 张友红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因为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石笋行》,石笋街闻名天下,而始建于1935年的石笋街小学,如今以“90后”老校姿态主动探索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教育新形态,在新时代转型升级中构建面向未来的“新质学校”。

    ————————————————

    2025年5月,一场主题为“智创未来:构建智慧教育新质学校”的学术交流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地的教育专家、校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时代的教育重塑。拥有9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简称“石笋街小学”)作为承办方,展示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校本化实践,引发同行对于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生态数字化转型的热议。

    作为成都市首批名校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四川省首批优质教育共同体领航学校,石笋街小学的教育转型恰是从应对时代变局出发,以“我的学校”的智慧形态构建面向未来的“新质学校”。

    从物理空间到智慧生态:石笋街出土“我的学校”

    如果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学校的形态将如何改变?优质品牌学校如何在这样的“常态”中保持优势地位?当2020年全国范围内开启线上教学时,石笋街小学的办学者就开始了深度思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学习不再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学校的功能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人在哪里,学习就在哪里;学习成什么样,学校就成什么样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与多样性,催生了石笋街小学“我的学校”这一概念——一所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共生、人机共创的个性化学校。

    围绕这一概念,学校通过技术赋能、价值引领为每个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支持,构建起“一人一空间、一人一生态”的智慧教育新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我的学习”、多元化的“我的课程”、生态化的“我的空间”和多维化的“我的画像”,从而满足“我”的学习需求与成长需要。可以说,“我的学校”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学习场景的重构,还是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学习方式的迭变之道,更成为石笋街小学“和而不同 各美其美”办学思想的实践载体和时代表达。

    近年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改变学校教育生态。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多元,教学成效更加精准个性。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从技术干预到学习需要,从人教人、个体学习到人机共教、人机共学;学校的管理从流程为主的线性化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扁平化、平台化、智能化转变,从“规范性”管理走向“精准化”治理。

    石笋街小学的数字化转型,正契合了新质教育生产力的要求,因此构建面向未来的“新质学校”成为“我的学校”建设的方向。

    从数据应用到场景重构:信息“跑”出智慧管理

    “光是等一个集团采购审批,文件在各校区转一圈就要5天,急用的时候真是干着急!”学校信息办公室主任龙贤志回忆起以前的工作状态直摇头。作为一所拥有东区、西区、石笋初中、盛达4个校区九年制一体化办学的集团校,文件流转、汇报审批等工作流程时间长在所难免,更别说一般学校管理的人为因素。如今, 石笋街小学升级的智慧校园平台成了“超级跑腿员”,依托“1+3+N”架构——1个数据中台(智慧校园平台)支撑教学、行政、家校3大核心场景,延伸N个智能应用,难题迎刃而解。“上周急需一批教学设备,从提交到签批只用了1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据测算,学校通过“内控易”系统实现电子签章、移动审批全流程线上化,审批时效从5天缩短至1天;线上通知3小时内完成全校数据发送及收集,效率提升5倍,真正实现了让信息“跑”起来。

    信息“跑”起来还不够,教育资源还要“找”对人。学校教学线通过智能选课排课系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数据画像”自动推荐和匹配课程资源。比如,系统识别出五年级学生张乐在科学实验和机器人课程上表现活跃、兴趣浓厚,便优先为他推荐新开设的“科创先锋营”,避免了以往靠经验分配可能出现的错配。教务处主任王乐峥曾经为排课头疼不已:“既要考虑学生兴趣特长,又要兼顾教室和师资,像解一团乱麻。”现在“数据‘读’懂了学生,排课不再是‘盲人摸象’,资源匹配更精准了”。

    岗位不同,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感受也不同。学校安全办主任黄朝国最满意的就是“平安校园感知平台”:“以前靠保安巡逻和监控总有死角。现在开通了AI功能,就像多了无数双‘眼睛’和‘耳朵’。”

    学校大课间,学生则爱上了升级后的智慧运动区。体育教师张延江指着智能设备:“看,孩子们的运动强度、跑跳频率等数据都能实时采集分析。”这些沉淀下来的运动数据,不仅可用于个性化指导学生,也为优化体育设施配置和课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微技能”智绘教师成长

    在数字化转型中,教师要向何处去?学校要“智慧”支持,教师也要“智慧”转身。石笋街小学便以“微应用”“微主题”“微技能”为抓手,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分层分类教师成长路径。

    记者发现,学校通过“我的学校”线上平台开设“教师微技能”课程,每日更新一节微课,教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下组建“技术先锋团队”,以点带面推动教师掌握AI录播、智慧教学系统等工具的使用。身处其中的青年教师李欣激动地说:“我会运用AI为教学提供个性化支持,还会去喂养智能体,发挥它的优势,让我的课堂人机共生,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字生态中找到成长的光。”

    学校引入智能研修系统平台,让教师的教学方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课前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定制教案,AI丰富教学内容;课中智慧教室实时采集师生互动数据,生成课堂行为分析报告;课后精准作业系统自动生成错题资源库,助力个性化辅导。语文教师向玥在应用研修系统平台之后,感悟到现在的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仅靠经验判断的状态,教师能够通过平台反馈的数据+AI报告及时调整,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为落实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与专业自觉,石笋街小学还建立了教师素养数字平台,从政治思想、人文交流、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数字应用、研究学习等六大素养达成的过程性与结果性综合画像。学年末,每一位教师都会收到自己的年度画像,不同层次教师都能通过数字画像精准了解自我发展现状,指引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成为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从问题诊断到人机共学:“智能体”伴生全场景育人

    如果上一堂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怎样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实现“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这样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优势在哪里?石笋街小学在转型中始终锁定课堂主阵地,依托“我的学校”线上平台,构建起“问题诊断—智能破解—素养生长”的全链条教学新生态。

    课堂上,教师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发布智能问卷,启动AI分组策略——将“概念模糊者”与“零基础者”组成互补小组;课中学生在平板上画线表示“淘气计数水平”,反馈器实时生成选择比例柱状图,当15%的学生选择平均数时,教师投屏展示其“移多补少”的画图过程,配合AI制作的连通器水位平衡动画,将“(5+4+7+5+9)÷5=6”转化为可视化物理现象……曾经的数学课堂上,“虚拟代表值”的抽象概念让72%的学生难以理解,常出现“用最大值代表整体”的认知偏差。如今这种“冲突数据—具身操作—虚拟建模”的三阶教学,较传统讲授法使概念理解效率提升40%,课堂辩论频次增加3倍。数学教师何蓓在课后做了分析。

    与数学课不同,石笋街小学五年级的武术课上,学生佩戴动作捕捉手环演练拳操,平板实时拍摄轨迹并与AI内置模板比对。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小张“转腰角度偏差12度”时,立即生成红色预警并推送分解动作视频。课堂还设置“AI教练”指导环节,学生既接受智能系统的数据分析,又聆听教师讲解“力从腰发”的武术意境。课后系统生成的“动作完成度雷达图”,清晰显示每个学生的5项技术指标。曾经一度凭经验指出学生“动作不到位”的体育教师彭磊感叹:“以前喊破嗓子纠正动作,现在AI用红点标注偏差,学生自己就能对着视频调整,课堂效率翻倍。”

    在七年级“智能体助力校园运动安全”课上,学生小组使用扣子平台搭建防护系统,当某组设计的“摔倒检测模块”误报率较高时,教师通过醍摩豆智慧教学平台推送类似案例的解决锦囊,突破探究难点。同时运用AI助力作品展示,从“功能完整性”“算法效率”等6个维度生成评价报告,实现学生自主迭代优化。学生小周感慨:“AI像经验丰富的导师随时指出问题,帮助我们调整改进,真有意思!”

    这样的智慧课堂也突破了学科壁垒,实现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例如在二年级美术课“听听画画”中,学生将音乐节奏转化为美术线面组合,通过平板实时创作抽象画,系统生成色彩分布热力图,帮助教师精准指导。在跨学科课程“当三星堆遇上人工智能”中,借助5G+直播实现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运用VR技术还原文物场景,以3D建模复刻文物,融合人文历史与AI技术,催生创新作品。

    当AI与教育深度共生,一所“新质学校”正在从“数字工具应用”到“智慧生态建构”的转型中,书写老牌名校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