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简称“北海小学”)三年级学生傅景甜在黄酒博物馆用天平称量酒曲时,她的父亲作为家长志愿者正协助记录数据,博物馆讲解员则在一旁讲解制曲工艺。这一日常实践场景,正是该校“15分钟协同育人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缩影。伴随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如何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答题。北海小学以越地文化为纽带,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依馆而教,画出了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 机制筑基:从松散合作到制度性“教联体”。“最初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常常因协调不畅临时改期。”北海小学校长骆海燕回忆起之前的种种困境。为了破解协同难题,学校建立起制度化的合作框架:成立由校长牵头的专项工作小组,与绍兴博物馆、黄酒博物馆等周边20余家单位签订《协同育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学校课程设计—家庭志愿参与—社会资源供给”的三方权责清单。例如在“管理办法”中明确:社会单位需要提前15日提供场馆活动排期,学校每月向家庭反馈实践档案,家长志愿者需要完成4学时安全培训等。这种制度设计突破了传统合作的随机性。 学校还与越城区教体局形成“双轨驱动”机制:区级层面提供政策解读、资源统筹、课程规划等,校级层面组建“教师+专家+家长”三元课程研发组。一学期每周三“无作业日”的16课时实践课程,从方案设计到安全预案都有标准化流程可依。正如越城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王金俊所说:“这种机制让三方从‘客串嘉宾’变成了‘固定班底’。” 资源破界:15分钟半径内的文化基因重组。在北海小学的“越文化资源地图”上,阳明故里、蔡元培故居的名人风范,赵秀林铜雕艺术馆、震元堂中医药馆的非遗传承,吕府、古越藏书楼的建筑艺术等都被标记为“活教材”。学校通过地毯式摸排,在15分钟步行圈内筛选出50余个资源点,构建起“越地名人”“越地红迹”“越地艺术”“越地非遗”“越地科技”“越地街区”“越地山水”“越地建筑”八大育人圈。每个圈都对应着可触摸的文化坐标。 这种资源整合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机重组。在“越地建筑”育人圈,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鲤鱼桥、谢公桥等古桥梁的考察报告,历史教师解读古代营造技艺,美术教师则带领学生绘制梁架结构图。黄酒博物馆不仅提供制酒场地,而且这里的工作人员深度参与开发“酒糟环保利用”劳动课程,使传统工艺与科学教育碰撞出创新火花。家长志愿者中的建筑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力量,通过“家长讲师团”融入资源体系,形成“1个核心场馆+X延伸资源”的动态配置模式。 课程赋能:阶梯式实践体系的协同生长。“低年级画乌篷船,中年级研究船桨力学,高年级设计环保乌篷船。”这种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体现着北海小学协同育人的深层逻辑。学校开发的48门越文化课程,构建起“观察体验—探究分析—创新实践”的三阶培养体系,每个年级都有对应的实践任务包,实现横向打破学科边界、纵向构建阶梯式成长的实践体系。 协同育人的深度还体现在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在“越地名人”课程中,校外讲解员负责蔡元培故居的史实讲解,校内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假如给蔡元培写封信”的跨学科作业,家长则协助开展“名人精神家庭讨论会”。六年级学生俞子潇在参与“越地建筑”课程后,与家人共同制作了“绍兴古桥手绘地图”,这种家校社联动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最生动的育人载体。 效能辐射:从校园实践到文化生态重构。“孩子现在逛公园时会主动讲解石雕纹样”“古越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保护与传承好”,78%的家长在反馈中提到孩子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4000余名“越地文化小使者”将实践所得带回家庭,带动95个班级的家长参与“老街文化保护”等社区项目。绍兴黄酒博物馆的“小小酿酒师”活动,因学生实践衍生出亲子研学线路,年接待量增长300%。 这种协同效应正在重塑区域教育生态。学校获评绍兴市示范性劳动基地后,周边3所学校主动加入资源共享联盟,形成“校际课程互选、教师跨校走教”的新机制。“1+X”资源整合模式、阶梯式课程体系以及多向互动的实践模式,成为可复制推广的范例,获多家媒体报道。《依馆而教:构建协同育人新路径》还入选浙江省“双减”优秀案例…… 北海小学以文化为圆心,以机制为半径,以课程为连线,画出的不仅是15分钟的物理圈,更是一个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生态圈。正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金红霞所说:“当孩子的小手牵起家、校、社的大手,文化传承就有了最坚实的支点。”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