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的发展趋势,地方师范院校有着招生竞争激烈化的现状。重点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地方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生源数量减少也是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个困境,我国人口出生数量下降,高考报名的学生数量也在减少,无形中增加了地方师范院校招生的压力。所以,部分师范院校需要降低录取标准,才有望达到招生要求,完成招生计划。 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所处的区域经济水平不高,不管地理位置还是薪资待遇都不如发达区域的院校,导致其面临高能力人才引进难度大的困境。同时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约束,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科研资源不够充分,从某种层面而言容易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受阻。 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上困境明显。部分院校专业调整滞后,仍保留一些传统师范专业,未充分考量基础教育改革对复合型、创新型师资的需求。新兴教育领域如人工智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开设不足。同时,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实践环节薄弱,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对具备新技能、新理念教师的要求,就业竞争力受限。 本文根据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新疆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EDU2021SI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地方师范院校发展提出优化策略。 优化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其一,特色专业吸引生源。地方师范院校需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情况,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群建设。从乡村教育角度来说,需要大力开展乡村全科教师培养,确保跨学科教学水平和乡土文化传承培养。对于特殊教育领域而言,应重视发展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从专业建设来说,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要求,构建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开发本土化教材,建设基层实践基地,形成需求导向—特色培养—精准输送链条,从而真正意义上让专业特色变成办学优势。 其二,实施多元化招生政策。地方师范院校要科学研究招生模式的创新方法,包含自主招生、农村专项计划等,前者是给高潜能学生提供走进地方师范院校学习的机会,设置面试与笔试等环节,挑选出适合加入师范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后者是增加农村区域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避免有农村学生得不到教育指导的问题出现,凸显教育发展的公平性。这样,地方师范院校便可以结合学生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优化招生政策,适当降低农村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破解生源质量与数量的难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其一,注重人才引进。鉴于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人才数量不足的困境,为了促进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要创设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方案。适当增加薪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中。另外,应设立专项基金,为青年教师提供访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专项支持。 其二,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地方师范院校需要引导教师进入基础教育一线,构建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实施挂职模式等。同时实施“中小学名师引进计划”,聘请特级教师担任学校教授,开设“一线教学工作坊”,将真实课堂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其三,建立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为新入职教师开设“教学启航营”,基于标准化教案设计、课堂应急处理模拟等课程,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鼓励骨干教师进入“教学创新工坊”,基于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前沿模式进行实践训练;学科带头人组织高端学术论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训课程中可引入AI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数字化模块辅助教学。建立动态评价反馈机制,定期整合学生、中小学合作单位对教师进行评价,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让教师从以往的“重科研轻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变,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发展。 调整专业设置,服务地方需求。其一,动态优化专业结构。院校可以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三方联动教育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研究师资供需情况,对过剩的传统专业进行有效转型与改造。还应及时开设STEM教育,促进教育技术与职业技能密切融合。如传统物理专业增加人工智能模块,传统数学专业增加数据分析模块,由此提供具备技术特色的教育专业群。另外,需要与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密切对接,为提高学生竞争力提供支持。 其二,促进数字化转型。地方师范院校需要打造“AI+教育”课程体系,并在以往师范专业中增加智能教育技术、教育大数据技术课程等,培养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搭建虚拟实训中心,基于VR/AR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如模拟智慧课堂等。同时,地方师范院校要与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智慧教育实验室,开发学情分析平台等,实现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反哺技术。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生源质量与数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适配度等多重困境,只有探寻行之有效的出路,才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此种情况下,每一所地方师范院校都应主动应对困境,自主创新与变革,优化多方资源,不断夯实院校发展的基础,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