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哒哒哒——滴滴滴、哒哒哒——哒”。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嘹亮的军号声又一次在山西省陵川县响起。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这座太行山中的小县城举办了40多期号兵训练班,培养出1700余名号兵。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无数次吹响军号,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陵川烈士英名录》记载的2465名烈士中,有389名是号兵。如今,听着“陵川号兵”故事长大的学生再次吹响先辈的军号,这让数百公里之外的太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怡意识到“捡到宝了”。
“这些陵川号兵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难能可贵的思政课资源,我们必须善加利用。”在太原师范学院“太行思政研究院”集中备课活动中,赵怡提出:“每一个思政课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只是对这些资源做浅层次的课程开发,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接触到的课程内容大同小异,那无异于‘资源浪费’。”
为了避免“浪费资源”,“太行思政研究院”的一线思政课教师循着军号声走进巍巍太行,携手开启了一段思政课资源深度开发之旅。
用一个游戏涵育红色情感
“小学段思政课的难点在于,课程内容或教学方法容易陷入模式化、套路化——比如用讲故事、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雄故事,这样的做法缺乏体验感和时代气息,难以吸引新时代的学生。”团队成员张碧含的教龄不算长,思考却很深刻。为了贴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红色的历史“可触摸、可感受”,她把课堂搬进陵川县烈士陵园,并且设计了一系列体验式课程。
在“红领巾探宝”游戏中,学生化身“红色小号兵”,拆解封口处带有火漆印的4封红色密信——“锤头镰刀照我心”任务卡指引他们在纪念馆寻找党旗,讨论锤头与镰刀如何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徽耀工农心向党”任务卡让他们解码党徽结构,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的深刻内涵。当学生在文物展柜前发现斑驳的军号实物时,讲解员讲述起1940年陵川号兵张钱旺中弹后仍用身体护住军号、吹响冲锋号的故事,学生的指尖轻轻触碰展柜玻璃,眼中满是对“人倒号不断”精神的震撼。
在“红色号角永相传”互动游戏中,现场被布置成“战壕”,枪炮声背景音骤然响起。第一小组的学生顶着“枪林弹雨”在垫子上翻滚着吹号,第二小组的学生单膝跪地模拟腿部受伤仍坚持吹响冲锋号的战士,第三小组的学生蒙眼体验失明号兵在战场上的勇毅果敢,第四小组的学生体验翻越“山岭”完成军号接力的艰难。
课堂的尾声,学生在“红领巾传承”环节吹响了军号。在军号声中,“听党指挥”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变得具象——有的学生绘制军号平面图,标注出“号嘴、管身、喇叭口”;有的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未来军号”;有的给未来的自己写信,讲述“今天学到的陵川号兵故事”,把信封进时间胶囊告诉未来的自己“不要忘记今天的感动”。这些带着温度的创作,说明陵川号兵的故事已经真切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小学阶段侧重‘直观感知加趣味化情感启蒙’的教学策略,这是学情所决定的,所以我选择通过游戏化教学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学生的表现说明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张碧含给自己的表现打满分。
用一把军号具象红色精神
与此同时,陵川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学生眼中跃动着光芒。思政课堂上,教师捧出一把军号,铜质号身在日光灯下泛着暗沉的光泽,螺旋状的号管刻满岁月磨蚀的纹路,吹口处还残留着细微的齿痕。她对学生说:“这支军号是从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借来的红色革命文物。接下来,我请大家摸一摸这历史的沉重,讲一讲你的感受。”
“初中段思政课的难点在于,崇高的理想叙事与初中生青春期具象化、反叛性思维之间的张力。破解之道不在于降低理论高度,而在于用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以真实对抗虚无,以共情取代灌输,以行动验证信念。”团队成员、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蔡思敏在集体备课中建议设计一系列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在“军号实物触摸与展馆探秘”教学活动中,教师展示了从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借来的真军号,邀请学生上台触摸。“这把军号沉甸甸的,好像有一股力量”“这是先烈用过的军号,感觉很神圣”,学生触摸着军号,小声交流感受。随后,教师播放了参观“王莽岭红色印记展”的视频,聚焦“千名号兵出太行”展区。看到视频中照片里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战士,学生不禁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要上战场?”在讨论中,有学生结合展馆资料回答:“因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所以人民愿意响应党的号召‘送孩子参军打鬼子’。”
在“陵川号兵故事再现”环节,学生化身为当年的陵川号兵。7名学生依次上台,以第一人称讲述号兵王麦义、韩春林等人的故事——“我是陵川号兵王麦义,牺牲时我21岁,为了给部队开路,我拼了”“我是陵川号兵韩春林,军号就是我的武器,为了胜利,我啥都不怕”……学生的讲述配合着PPT上的历史图片和背景音乐,将大家带回到1943年战火纷飞的太行山上。当讲到号兵为了吹号,牙松了、嘴破了也不放弃时,不少学生都露出了动容的神情。
本节课的高潮是学生与焦书文的对话环节。焦书文是“陵川号兵”历史的挖掘者和研究者,他为学生解答了“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成立号兵培训班”的疑问:“军号不仅是战场上的信号,更是‘听党指挥、为民服务’的精神象征。现在恢复司号制度,对于提高国防意识、传承红色精神都有重要意义。”焦书文的讲解让学生对号兵精神的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程尾声,学生李承旭扮演的王麦义穿越时空来到课堂:“孩子们,现在你们生活幸福吗,能吃饱穿暖吗?”学生答道:“如今咱们的家乡漫山遍野种着连翘、党参,太行1号旅游公路如银带绕山,王莽岭景区游人如织,‘陵川号兵’主题雕塑公园已经落成……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您和您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记得你们……”简短的对话蕴含着难以言喻的家国情怀,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李承旭回忆说:“上台扮演王麦义的时候,我手心全是汗。念到‘牺牲时21岁’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英雄不只是课本里的名字,他们像亲切的隔壁大哥哥一样真实鲜活,为了让乡亲吃饱饭,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
“初中阶段侧重‘理论认知加实践体验’的教学策略,这是学情所决定的,所以我们选择通过情境演绎、实物体验、代际对话等方式,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从学生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团队成员、山西大学附属汾东学校思政课教师董妮说。
课后,教师小心翼翼把那支珍贵的军号收好。这支军号在不久后又出现在陵川县第一中学的课堂上。
用一场辩论内化红色思想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恢复了司号制度。有人认为这没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很有必要。你支持哪种观点,请大胆讲理由。”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晋阳的提问点燃了课堂。
“高中段思政课的难点在于,厚重的历史叙事与高中生抽象化、思辨性思维之间存在鸿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容易使课堂陷入理论堆砌的困境。”晋阳深知,要让陵川号兵的故事在高中生心中扎根,必须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以思辨激活认知,以实践深化感悟。
“课堂辩论会”环节,正反双方围绕“数字时代是否需要恢复司号制度”展开交锋。正方以“千名号兵出太行”的群众基础为据,强调“听党指挥”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反方则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切入点,质疑传统号声的实战价值。晋阳适时抛出问题:“当卫星定位系统失灵时,军号是否仍是凝聚力量的精神象征?”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联想,逐渐意识到:军号的本质不是物理信号,而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而在“军号文物解码与历史溯源”课堂上,晋阳将那支军号陈列于讲台中央,铜号表面的弹痕与氧化痕迹在投影灯下清晰可见。“这支军号见证过1943年太行山区的烽火,号管里至今还‘藏’着三个历史密码——战争动员机制、人民军队本质、精神传承逻辑。”他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文物细节,结合课前收集的陵川号兵训练班档案,分析“为何1700余名青年以号为枪”。当学生发现档案中“13岁号兵李二牛”的记录时,不禁追问:“在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是什么力量让少年扛起军号?”
课程尾声,学生在“号声中的时代接力”实践中各展所长。有人还原了1943年的号兵训练场景;有人设计“现代版冲锋号声效系统”;还有人撰写《致陵川号兵的公开信》,在信中写道:“你们用号声唤醒民族觉醒,我们将以代码守护国家安全。”这些融合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创新性的作品,印证着“陵川号兵”的精神已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
“高中阶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深挖历史逻辑,又要回应现实关切。”课后,晋阳在整理学生的《红色精神创新应用手册》时告诉记者,“你看,我的学生现在能用区块链技术解读‘人民战争’的去中心化特征,说明他们被我的课‘点燃’了。”
用一次调研明辨红色真理
同样被点燃的还有太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李立、张枝叶的带领下,学生循着陵川军号声走进太行深处。在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的小院里,队员用钢板敲击出的简单旋律却打动了2024级学生郭浩哲。他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原以为表演陵川钢板书所用钢板只是一种乐器,没想到这铁疙瘩里藏着祖祖辈辈的热乎气——老艺人把钢板当舌头,敲出的何止是旋律,更是‘以艺报党’的滚烫初心。”
在抗日歌曲《太行山上》诞生地,学生自发唱起“母亲教儿打东洋”;在锡崖沟挂壁公路的崖壁前,学生读着当年《人民日报》头版对眼前这条“奇迹”道路的报道,从中读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道理。
调研归来,李立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观三个维度,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实地调研+理论提升’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既呼应了大学阶段‘学理性与逻辑性’的教学定位,又将理论落脚于‘实践之果’,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新。”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娟告诉记者。
一声军号、几多故事,穿越烽火铁马的历史尘烟,走进新时代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堂,贯通了全学段思政课程体系。这种“小学种信仰之苗,大学结实践之果”的一体化思政教学实践,是太原师范学院多年来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课程建设方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的成果。
2025年6月,学校将多年实践汇总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系统性构建管理机制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一体化的支持体系,展现了“打破学段壁垒”“全程育人”的核心思路,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升铸魂育人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打造区域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样本,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支撑。”赵怡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