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践行教育家精神
以精神之力引领教师队伍发展
刘 洁 徐鸿钧

    教育家精神能够提高教师道德情操和职业形象,在提升师德水平和塑造教师职业形象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道德和文化支撑;教育家精神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激发教师职业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重视自身专业发展,持续追求专业成长,时刻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既是回应教育强国战略的时代命题,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期待的现实诉求。为此,需要从教师、学校、政府、社会四个维度发力,构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夯实高质量师资的建设根基与育人能力。首先,深化理解与内化践行。教师需要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内涵,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日常教学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育人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其次,激发教师追求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动力。教师要主动追求和践行教育家精神,通过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夯实教学基本功,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本领。最后,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坚定育人信念,提高教书育人能力。用教育家精神擦亮教师专业发展和育人能力的底色,坚持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首先要创新工作机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学校教师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应优化人才选聘制度,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招聘与选拔环节,明确选聘标准。优化招聘宣传策略,吸引认同教育家精神的优秀人才。学校应依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分为新入职、成长期、成熟期,制订融入教育家精神的个性化职业发展方案,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其次,搭建成长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平台,全过程记录教师教学实践、培训学习、成果业绩等发展过程,为精准化培训管理和个性化发展指导提供数据支持。最后,改革评价激励制度。用好教师评价的“指挥棒”,建立融合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育人成效评价,构建包含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学成果、师德师风等多元综合考评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层分类激励,如荣誉表彰、晋升机会、绩效奖励等,强化正向引导,激发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内驱力。

    激活全面支撑的资源配置与权益保障。首先,引领思想建设。政府牵头组织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积极发挥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和完善教师定期理论学习的制度安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化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自觉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其次,政府要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和资源配置。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重点保障并稳步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优化教师专业成长制度空间,并逐步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最后,政府应维护好教师权益。健全教师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依法严惩侵犯教师权益的行为,畅通维权渠道,营造让教师安心从教的良好法治环境。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首先,完善各项教师荣誉制度。健全国家、省、市、县多层次的教师荣誉制度,各学校可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设立杰出贡献奖等。通过全校范围甚至上级表彰和广泛宣传获奖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声望,树立尊师重教鲜明导向,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其次,家校合力重塑尊师重教氛围。学校与家庭合力,通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主题文化活动等形式,共同培育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促进尊师重教的文化从小根植在心中。最后,强化媒体宣传。鼓励社会媒体通过媒体报道、公众号等开辟专栏、制作专题,深入宣扬教育家精神,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常态化报道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贡献和高尚品德,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尊重教师职业的浓厚社会氛围,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度。

    (作者单位分别系宁波财经学院高教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入企’校企联动机制与对策研究——浙江的实践”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NDJC054YB)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