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每当《映山红》的旋律从竹笛中淌出,神思总是不自禁地飞往红星闪耀的江西吉安。
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地处吉安山区,青竹漫山遍野,绿涛如海。水槎乡中心小学就坐落在竹海之间。近年来,学校依托乡村竹林资源优势,以竹笛课程为抓手,着力打造“以竹立德、以竹启智、以竹健体、以竹育美、以竹促劳”融合课程,培养身具竹子气质、拥有竹子精神,能制竹笛、会吹竹笛的时代“美”人。
据学校音乐教师肖惠文介绍,目前全校学生都会吹竖笛,三年级以上480名学生掌握横笛,每人至少能熟练吹奏一首曲目。校园内外时常笛音袅袅、涤荡流转,竹笛已成为学校乃至水槎乡一张“动听”的名片。
以竹立德 以笛润心
古人云:“德音之谓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竹子被赋予虚心劲节、萧疏脱俗的“有德君子”形象。学校将竹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竹笛课程,明确音乐的德育功能。教师教授学生吹奏《井冈山下种南瓜》《映山红》《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经典歌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涵养爱国爱家乡情怀。
音乐具有化育人心的作用。学校留守儿童较多,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眼中缺乏光彩,对未来感到迷茫。如今,在竹笛音乐课程的熏陶下,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对未来充满热情——他们梦想走出大山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也学会了自我表达:有的学生想成为音乐家、竹笛演奏家或竹笛教师……家长虽远在异乡务工,却能通过视频观看孩子的表演,感受孩子积极的成长变化。
以竹启智 以笛慧心
法国作家雨果认为“音乐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之一”,爱因斯坦等名人也从音乐中获得科学启发。学校重视音乐对智育的促进作用。演奏中,学生需要左右脑协同,左手按孔、右手持笛的同时聆听音色、调整气息,激活大脑神经连接。此外,竹笛学习还能提升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培养意志力、专注力等非智力因素,为智育发展提供心理支撑。同时,竹笛课程链接文化与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智育发展的“催化剂”。
竹笛制作与演奏融合了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制作竹笛时,学生需要依据竹子生长特性选料,其中涉及植物学中竹材纤维密度与音色关系的知识;在竹笛上打孔时需要测量孔距、计算孔宽,而烘烤校直环节则关联物理热胀冷缩原理。演奏时,学生需要学习对不同地域风格乐曲的处理方法,这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拓展人文认知。这种跨学科实践使学生在竹笛制作与演奏过程中自然建构知识网络,思维的灵活性与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在竹笛音准调试、乐曲改编等实践中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办学绩效综合评估均位居全县农村小学前列,进一步印证了音乐对智育的多维促进价值。
以竹健体 以笛强身
吹气、换气是竹笛演奏的基本功。为帮助学生提升气息掌控能力、锻炼肺活量,学校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跑步、仰卧起坐等体能训练,大课间安排学生跳竹竿舞、做竹棒操,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为解决乐器来源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竹笛。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大山深处寻找适合制作竹笛的苦竹,在翻山越岭的寻竹过程中,学生锻炼了体力与意志力。
竹笛融合课程提升了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显著改善。学校的足球水平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还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以竹育美 以笛孕美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每当悦耳的竹笛声与欢快的笑声在校园响起,浓郁的艺术与人文气息便扑面而来。
诗中有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学校以“竹”为引,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体会古诗词的美妙,涵育文学审美。画中有竹——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郑燮的《竹石图》、仇英的绢本设色国画《松溪横笛图》;曲中有笛——湖南民间乐曲《鹧鸪飞》,昆曲中的“吹腔”曲牌《小放牛》,著名笛子演奏家与作曲家宁保生的《春到湘江》……学校将音乐与美术融合,以画生乐,以乐赏画,培养学生艺术通感,提升审美素养。
以竹促劳 以笛生勤
为缓解学校音乐器材不足问题、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学校专门开辟一间教室作为竹笛制作室,为五、六年级学生开设竹笛制作课。制作室的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成百上千根竹材,还有抛光机、打孔机等简单设备,墙上张贴着竹笛制作的基本工序:选竹材—烘烤—校直—测量内径—打孔—去皮—划定音线等。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做中学”“学中做”,完成打孔、去皮、上漆、抛光等工序,参与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先后制作了100多根供日常训练使用的竹笛。尽管学生自制的竹笛不及专业人士制作的精良,但这一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与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
竹笛制作成为水槎乡中心小学学生的特色劳动课程。劳动中,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动手参与、亲身感受,体会竹笛制作的不易,从而更珍惜手中的乐器。学校六年级学生人人都拥有一支自己制作的竹笛,他们将其视为珍宝。
如今,学校正在着手更新“竹笛进校园”校本课程,希望让更多学生爱上竹笛。今后,学校将继续以竹笛为钥匙,助力学生打开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作者揭景军系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教师,王锋旗系江西教育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凌椿系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