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纷纷进入暑假的节点,北京禁止安排教师寒暑假值班这一举措无疑给教师群体送上了一份“暑假大礼”。 给教师减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4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专项整治工作,各地也纷纷响应推出相关措施。然而,回顾以往教师减负情况,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困难重重。暑假为教师减负,关键在于破除形式主义这一最大梗阻。 破除形式主义,核心在于打破惯性思维与利益格局。暑假本应是教师休整身心、提升自我的时间,各类形式主义任务却常常让教师假期不得休息。尽管各地减负政策纷纷出台,总有一些人和部门心存侥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一些督导检查在暑假期间以调研指导的名义换个“马甲”出现;工作群组借着优化整合的由头,在假期给教师布置额外任务;已被禁止的打卡也以工作留痕的方式卷土重来。种种应付式落实减负政策行为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变种。破除这一梗阻,需要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首先,建立数字化监督体系。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充分借助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强大力量,对各地教育系统工作群消息、任务派发、材料报送等数据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对暑假期间非教学类通知频次、教师平均回复时长等指标设置“红线预警”,一旦发现某地区集中出现“调研密度异常”“夜间任务激增”等情况,自动推送至上级督查部门。同时开发教师匿名举报小程序,打通“发现—核查—处置”的快速通道,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其次,完善考核问责制度。推行减负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暑假期间严禁强制教师参与非教学事务、布置重复性打卡任务等行为,并将清单落实情况纳入学校考核核心指标。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依据违规频次对地区或学校分级预警,对违规单位直接取消当年教育评优资格;对以“柔性安排”等名义变相摊派非教学任务的部门,由纪委监委介入,严肃问责相关负责人。通过刚性约束打破层层加码的怪圈,使各部门将教师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教师卸下非教学任务的负担。 最后,激活基层监督的民间力量。通过政务新媒体等公共平台定期曝光形式主义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例形成有力警示。同时,鼓励学校工会牵头建立“假期减负观察员”,由教师代表每周反馈非教学任务干扰情况,对连续保持无形式主义干扰现象的单位授予“暑期减负示范校”称号,以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学校主动抵制形式主义,为教师减负赋能。 给教师减负绝非单纯做“减法”,而是一场涉及观念更新、资源重组、制度重构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破除形式主义积弊,将政策蓝图转化为教师安心享受假期、提升自我的生动实践。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石门县三圣乡樱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