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学生的心灵很脆弱,需要精心呵护。可面对他们真实的痛苦,言语常显苍白。“除了说教,你还懂什么?”那个学生含泪嘶吼的画面无数次刺痛我——曾经的我像在无边的迷宫里跋涉,寻不到打开心门的钥匙。 直到那年夏天,得知武汉大学将在暑期举行心理咨询培训,我毫不犹豫报了名,决心为自己的教育生涯积蓄新能量。 课堂上,从基础理论到咨询技能,从案例分析到技能操作,教授们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门。七月的武汉,热浪灼人,我却如饮甘泉,心无旁骛。然而,专业的高墙远比想象的更为冷硬与陡峭。“真正的成长是与自己的较劲。”晨曦微露,薄雾中的湖畔石阶便有了我的身影;蝉鸣未醒,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沙沙的声响……厚厚的笔记本被各色笔迹填满、覆盖,页边也卷起了毛边——这每一笔,都是为走进学生心灵积蓄专业力量。 模拟咨询室里,我扮演咨询师,对面是督导老师模拟的社交恐惧学生。我尝试运用刚学的“共情性倾听”,却被斥为“没有走入来访者的内心”。经督导剖析我才明白:真正的共情不是技术套用,而是放下身份预设,让心灵沉入对方情绪的深井。当晚,我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技术是舟,真诚为楫。无楫之舟,寸步难行。” 当年底,我终于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它不仅是我在武汉热浪与书山中跋涉的见证,更是我作为教育者主动寻求专业拓展、实现蓄力成长的里程碑。 后来我走上副校长岗位分管政工人事与心育后,每一个暑假都是我个人持续成长的黄金期。蝉鸣声里,书桌台灯下,总摊开着新的心理学专著、教育期刊,或线上研修笔记。这份坚持既为寻找解决新问题的钥匙,也为滋养自身,保持源头活水丰盈。 暑假是教师休整、反思的良机。利用这段时光,我将心理咨询技能融入教师关怀与发展规划。设计“暑期心灵驿站”活动,与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运用“共情性倾听”和“积极关注”的技巧,引导大家分享疲惫、困惑、喜悦与渴望。这时,我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当年那个努力“放下身份预设”的学习者。专注倾听,适时反馈,帮他们梳理情绪,看见自身资源。针对职业倦怠,我们链接“压力管理”知识,带领放松训练,探讨新学期“减负增效”策略……这份“松快”与“看见”,正是我暑假管理最重要的目标——为教师的心灵蓄满能量,为新学期注入活力。 暑假是完善心理支持体系的黄金窗口。我带领学校心理团队,复盘学年个案、分析心理档案、研讨危机干预预案,结合实际打磨更精细的流程。同时为新加入的年轻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微培训”,聚焦“识别情绪信号”“建立初步信任关系”等实用技能。看他们专注笔记、模拟练习,我仿佛看到当年在湖畔苦读的自己。“技术重要,但记住,真诚是桨。先听见,才能帮到。”薪火相传间,专业的支持网络在假期悄然生长、加固。 对即将入校的新生,暑假的“听见”需未雨绸缪。我组织团队研发“新生适应力线上课程包”——“认识新环境”“结交新朋友”“管理小情绪”……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确保贴合学生认知。开通暑期“新生家长心理热线”,耐心倾听家长的焦虑,提供科学建议。这份前置的关怀,让学生入学前就触摸到学校的温度,为新生启航铺垫基石…… 如今,面对学生心灵的复杂地貌,面对教师群体的多元期待与挑战,我依然会感到沉重,却不再是无措地恐慌。那年暑假在武汉听见“心”,早已化作我每个夏日躬身耕耘的姿态:教师职业生涯最动人的风景,不在远方的荣誉殿堂,而在脚下持续延伸的专业成长之路。每一次蓄力都为照亮前行的方向。而这份照亮,不仅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俯身贴近每一颗年轻的心,也需要抬头,为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撑起一片理解与支持的晴空。 (作者系特级教师、湖北省钟祥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