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暑假是教育者的黄金蓄力期。作为一所县城公办幼儿园的管理新手,去年暑假我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蓄力之路:踏上敦煌戈壁,参与了一场四天三夜、无信号覆盖的108公里徒步挑战。这趟看似与教育工作相去甚远的旅程,却意外地成为我教育管理生涯中一堂深刻的“生命蓄力”课,让我在极限行走中重新审视自我、团队与教育的本质。 轻装简行:管理的“断舍离”。出发前,看着同伴塞满零食、面膜、充电宝的行囊,我选择了极简方式:仅带饮用水和少量面包。徒步开始,那些面面俱到的重负很快成了同伴“甜蜜的负担”,而轻装的我得以保存更多体力。这像极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常常不自觉地背负太多:繁杂的事务、过度的担忧、不必要的应酬,甚至是对完美结果的执念。戈壁行走告诉我,生存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在园所管理中何尝不是?我们需要学会“断舍离”,聚焦核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园所的和谐氛围。剔除冗余,才能让团队步履更轻盈,走得更远。 绝处逢生:领导力的陪伴。旅程第二天,32公里的漫长与荒芜几乎将我击垮。烈日炙烤,脚底水泡钻心,体力透支,孤独感如影随形。就在意志濒临崩溃的边缘,队长王富贵——一位朴实坚韧的甘肃乡村小学校长默默走到了我身边,没有言语只是并肩而行。那“沙沙”的脚步声是绝望中最有力的支撑。当我沮丧地抱怨戈壁一望无际时,他用浓重的西北口音说:“戈壁不是无边无际的,一直往前走,总能看到绿洲。”这句话如醍醐灌顶。富贵校长自身的经历更印证了信念的力量:他怀揣教育梦想,在生源锐减、经费紧张的村小坚守,自费学习,研发课程,最终站上领奖台分享理念。他眼中的光亮与现实的困境交织,却始终选择坚持下去——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领导力吗?在团队遇到困难、教师感到迷茫时,管理者需要的不仅是命令,更是无声的陪伴和坚定的信念传递。要相信,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教育的绿洲终会显现。 多面之石:教育者的修行。途中,富贵校长拾得一块白石。他说像羊,我看侧面如“佛”,另一面似“魔”,底部又现“怒目”。这块石头成了绝佳的隐喻。它照见内心:面对孩子千差万别的行为,面对教育过程中的挑战与挫败,我们何尝不是时刻站在“佛”与“魔”的岔路口?是选择理解、包容、智慧引导,还是被情绪裹挟、简单粗暴?戈壁的烈日与风沙,幼儿园的琐碎与突发,都在考验着教育者的心性。这块石头提醒我:教育是渡人更是渡己的修行。管理者的情绪稳定与正向引导,是园所氛围的定海神针。每一次正向的选择都是在为自身和团队累积教育的智慧与能量。 拥抱裂痕:看见生命的力量。走出戈壁,一片龟裂的土地震撼了我。那布满睡莲般花纹的干涸裂痕,是大地的伤痛,却也呈现一种壮烈、坚不可摧的美。这景象让我泪目。它让我联想到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教师,乃至教育生态本身——并非总是繁花似锦,常伴有各自的裂痕与困境。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对裂痕的悲悯与对生命韧性的敬畏。它要求我们包容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形态,相信每一块土壤都蕴藏着开花的可能。作为管理者,我们的责任是营造阳光雨露,支持每一个生命成长,让每一个生命以其独有的姿态绽放光彩。 蓄力归来:蓄力教育的行走。四天的戈壁行走,108公里的身心淬炼,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力量的渺小与团队支撑的伟大,更让我在极限挑战中遇见了那个超越自我设限、潜能迸发的自己——原来,娇小的身躯蕴藏着如此惊人的耐力与韧性。如今带着戈壁的风沙烙印和沉甸甸的生命感悟,我回到了熟悉的幼儿园。那些行走的感悟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新学期为幼儿园发展、为教师成长、为幼儿护航的宝贵蓄力。教育之路亦如征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心怀信念,携手同行,我们终将在看似平凡的土壤里培育出最动人的生命之花。 (作者系江西省武宁县第三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副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