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里一场雨刚过,我独自在幼儿园巡视,一只蜗牛正缓慢爬过湿漉漉的叶片。它背负着沉重却安稳的壳,于静默中行进。我轻轻蹲下屏息凝望这微小生命无声的旅程——它恰如我此时的心境,背负着“生态友好幼儿园”这一崭新却沉甸甸的使命,在静默的假期里蓄积前行的力量。 暑热如蒸笼,书房里堆满了我搜寻来的生态教育书籍资料。翻阅时,一行文字如冷泉般注入我心田:“自然缺失症”——现代孩童正逐渐远离自然,感知枯萎。这警示令我心头一震:我们追求“生态友好”的初衷不正是在孩子心中重新唤醒那片自然天地吗?我急忙在规划稿上郑重写下“自然感知启蒙”这一目标。随后更深入研习幼儿自然教育理念……当“自然游戏”“生态共情”“生命敬畏”这些概念逐渐清晰,我的心头萌生出属于幼儿园的生态课程雏形——以蜗牛般缓慢而笃定的节奏,让生命教育在幼儿心中悄悄扎根生长。 为了寻得更多真实自然的滋养,我顶着烈日走访湿地公园,与负责人恳谈合作,畅谈未来设计“湿地小公民”体验计划,带孩子认识水草、观察候鸟,在亲近中培养守护之心;在幼儿园值班时我带着卷尺丈量规划户外空间,偶然驻足时发现树皮上竟有一处歪歪扭扭的刻痕,俨然一只蜗牛的图案——原来孩子的心早已以纯真直觉贴近了土地与生灵,而我们所谓规划建设,不过是顺应孩子心中那与生俱来的自然呼唤而已。 新学期,那只蜗牛将成为幼儿观察自然的起点,也将成为生态课程悄然生长的象征符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幼儿园副园长 田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