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休整,也是蓄势! 面对一所身处变革浪潮中的农村小学,我深知:若想突破发展瓶颈,唯有让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落地生根”。我一直在琢磨,这个假期如何告别形式化的学习?翻看5月初的笔记,“校本课题研究”和“人工智能助教”这两个关键词被我重重圈画。这个暑假,我打定主意,要带教师一起以“人工智能+学科融合”校本微课题为支点,推动大家的专业不断精进。 紧绷了一学期的教师,在假期难免有倦怠感,要让团队从被动“听讲座”转向主动“搞研究”,必须解开思想的疙瘩,让大家明白,教师专业能力强,说话办事才有底气,这是小学生源减少背景下教师不被淘汰、安身立命的根本!做课题不只是为了研究,更是我们通过“做中学、学中悟”,提升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筑牢专业根基、实现快速成长的“硬核”路径。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融合是绕不开的大势,既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校本行动,也是我们作为省级人工智能试点校应承担的使命,只有亲自下水摸索,才能把技术用对地方、用出实效。 之前,面对课题研究,不少教师眉头紧锁:“没经验,做不来!”这份忐忑我感同身受。好在现在的我已是主持过3个课题、帮助5位教师成功立项的“过来人”,我清楚每一步的沟坎。暑假教师集中培训时,我会给教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并承诺他们:“从选题到申报书,我全程‘陪跑’。咱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战壕的伙伴。”同时,要给教师讲明白微课题的概念及特点:切口小、周期短、目标细、方法简单。当大家发现微课题不是“高大上的论文”,而是“解决自己课堂难题的工具箱”,信心自然就有了。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假期教师集中培训前,教务部门会收集平时集体备课、每周教研甚至教师平时交流中涉及的学科教育问题,由学校高级教师组成的课题评审组进行梳理,认真论证选题范围,制订学校微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申报书模板。集中培训时,课题评审组成员分别从“选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板块开展分阶段培训。每个部分都需要结合实际课题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涵盖具体工具使用、资源查找方法等细节,并设置教师现场提问交流环节。当日培训任务结束后,教师根据当天培训内容,初步撰写自己课题申报书的相关部分。课题评审组成员对教师提交的课题作业即时评价反馈,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当所有板块培训完成,组织教师按课题的相似性分组开展讨论交流,进一步完善课题申报书的撰写。 我们锚定硬指标——45岁以下教师必须独立主持一个微课题,也可以参与其他教师的课题,但尽量不超过两个。7月下旬,课题申报书需要经过课题评审组评审并获得立项;8月中旬,经过问卷调查、文献查询等环节调整课题目标及内容,完成课题开题论证。为了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课题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课题评审组制作了科学的课题评审评价量表,从课题名称到预期成果的各个环节,设定不同标准并划分评分档次,总分达到百分制的80分及以上准予立项。当目标从“学点东西”变成“做出能立项的课题”,相信那一刻,教师的热情和斗志将被彻底点燃。 这个暑假,我们拒绝“躺平”。以微课题为犁铧,深耕课堂沃土;以技术为引擎,点燃教学创新之火。当研究的根须扎进教学实践的土壤,当技术的光芒照亮课堂的角落,不仅会增长教师迎战未来变革的底气与实力,而且将淬炼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行动,始于这个夏天! (作者系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蒲团乡小学第一教联体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