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蝉鸣穿透空荡的走廊,我独自走过寂静的教室,想起去年这个暑假,校园褪去了往日的喧嚣,却积蓄着比任何时候都蓬勃的力量——一场从课堂内核开始的自我革命正在悄然酝酿。
直面课堂沉疴的阵痛
去年暑假前的一次教研会上,一份最新的课堂观察报告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超过38%的学生整堂课发言不超过2次,超过50%的课堂练习题、63%的作业属于机械重复。更令人揪心的是,毕业年级某班两极分化指数较刚入学时激增47%。当年轻教师小陈红着眼眶,哽咽地说“课堂上学生像一潭死水”时,我想这恐怕是灌输式课堂结出的苦果。
痛定思痛,必须做出改变。那个夏天,教学管理团队埋首于上百节课堂录像的微观分析,最终锚定三大攻坚点:学生思维僵化、课堂分层失效、教学资源匮乏。
重构教育基因的三把密钥
“思维引爆器”的诞生。在堆满资料的会议室里,3组攻坚团队持续研究探索。课改组组长、教务处李主任带领骨干教师一头扎进课改的浩瀚海洋,他们以新课标为指引,开发出“思维引爆器”——基于新课标的问题链设计模板。当看到物理组教师设计的“自行车中的力学奥秘”探究任务时,我们眼前一亮,这才是课堂该有的模样!课改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入手,逐步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激发思维的潜能。
AI试验场的智慧探索。7月的暴雨夜,我推门撞见技术中心的青年教师正围着一块智慧屏较劲:“通过语义分析显示学生卡在二次函数应用环节!”他们开发的智能诊断系统,能通过作业数据自动生成分层学案。窗外雷声轰鸣,室内键盘声如春蚕食叶。这个系统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能够精准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它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能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和批改作业任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阅读双引擎计划”的书香之旅。最动人的是顶楼图书馆的灯火。为了突破“双新”改革瓶颈,我们启动了“阅读双引擎计划”:学生书单是由语文组教师精心挑选的72本跨学科读物,涵盖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教师团队则开展专业书籍共读活动,通过共同研读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等专业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那晚巡视时,我撞见数学组组长王老师坐在角落,专注地抄录《教育心理学》的片段。昏黄的灯光映着他花白的鬓角,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这画面比任何动员令都更有力量,它让我看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也让我坚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织就教育生态的经纬网
8月的校园宛如一个精密车间,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校园空间的重塑。后勤团队拆除了12间教室的隔墙,打造了灵活的学习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快速调整布局,为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图书管理员带领学生志愿者为每班定制“流动书箱”,让图书在校园里流动起来,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在书海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智慧结晶。校本资源库建设是那个暑假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当老教师抱来泛黄的备课手札,年轻教师上传自制动画课件,这些散落的珍珠终于串成校本智慧的项链。我们整合了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将传统的教学经验与现代的教育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易于共享的校本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分层教学的精准设计。分层教学的攻坚聚焦在课后服务时段。在学校每个年级的课后服务时段,三种颜色的任务单在小组间流转:蓝色拓展题训练高阶思维,黄色巩固题夯实基础,红色帮扶卡标注着“错因诊断”。英语组更创造性地开发了“语音诊疗室”,利用AI纠音系统为学困生定制训练方案。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轨道上稳步前行。
在静默中听见成长的声音
开学前夜,我独自走过焕然一新的教学楼,月光透过智能教室的玻璃幕墙,照亮墙上的思维导图,图书角飘来新书的油墨香……这些静默的蓄力,终将化作课堂上的“惊雷”。
教育变革从来不是壮烈的颠覆,而是静水流深的精耕。
那些在暑假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思维的土壤里破土而出。
这场静悄悄的自我革命,正为每个孩子点亮不被定义的可能。
(作者系山东省高青县第三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