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编读往来

    我们都值得被守护    |  安培君

    繁忙的一天结束了,一篇来自《中国教师报》公众号的推送吸引了我:“谁来守护教师的‘心’——对话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标题就足够吸引人,细细读下去,更令我遐思万千。

    教师的心理压力自何而来?也许手机是“罪魁祸首”。无论来自学校工作消息接龙,还是家长询问学生情况,信息秒回似乎成为当下教师的“标配”。8小时之外的非工作时间更是信息纷至沓来的“重灾区”。想想自己,多少次为活动数据统计接龙到深夜,多少个夜晚为调解学生矛盾发了一条又一条消息……其次就是非本职工作对教师身心的施压。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可如今多少教师在非本职工作上耗尽了心血。无尽的表格需要统计,各类的“进校园”需要接待,各种评比需要准备,各种节日需要排练节目……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待把老师硬生生逼成了无所不会的“六边形战士”。结果是,刚过30岁的我就成了医院的“常客”,紧张、失眠、抑郁……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亮起了“红灯”。

    彭教授提出,教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防护机制,教师的自我关怀已刻不容缓。他提出的“八正法”中,写作是我最喜欢的。当我重新拿起笔,把教育过程中的点滴写成文字,一篇篇教育故事、一首首校园诗歌都让我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沉淀自己的过程也是心灵疗愈的过程。

    我们都值得被守护,愿我们都能健康愉悦地逐梦杏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系北京小学红山分校教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    |  姚瑞达

    我被第1030期《中国教师报》“暖”到了!无论第4版的《37度衔接:解码幼小过渡的温暖方程式》,还是第5版的《用“有温度的算法”推进教育改革》,抑或第8版的《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无不让我感受到有“温度”的教育的魅力。

    笔者认为,有温度的教育是尊重生命差异的智慧。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不同的花期与绽放方式。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刻度尺去丈量他们的成长,而应以包容之心看见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有温度的教育是传递爱与善意的暖阳。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一句贴心话语、一次真诚的拥抱都可以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有温度的教育是引领学生全面成长的灯塔。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他们品德的塑造、心灵的滋养和兴趣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合作中学会担当,在挫折中磨砺意志。

    (作者系安徽省泗县泗城镇中心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