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领读者说
陶行知“创造观”的四重逻辑
范小梅

    这个暑假,我们借由中国教师报搭建的平台一起精读《陶行知文集》。该书共收录陶行知先生200余篇文章,共70余万字,鲜活呈现了先生如何为教育事业呐喊、奔走。身处中国时势最艰难的半个世纪(1891年—1946年),先生始终坚守“知行合一”信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改革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创造并保留了珍贵的“火种”,这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改革。笔者试以“创造”为主题,从思维、主体、行动、环境四个方面解析陶行知先生的“创造观”。

    思维层面:在“逆向思考”中创造。逆向思考是反映创造能力的关键维度。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有两条逆向思考线索贯穿始终:一是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代表的行知关系主张。陶行知先生1917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影响,后结合《墨辩》中“亲知”“闻知”“说知”的知识观和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观,将王阳明的主张进行“倒转”,创造性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新主张,并更名为“陶行知”。二是以“生活即教育”为代表的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1914年赴美留学,师从教育家约翰·杜威,系统学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间深受“教育即生活”主张影响。学成回国后,陶行知先生在投身乡村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教育即生活”理念对中国不甚适用,于是结合实践需要,将该理念进行“倒转”,创造性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通过这两次逆向思考及观念倒转,陶行知先生因地制宜改造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创造性构建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主体层面:在“角色转换”中创造。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地坚持“教学做合一”,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具体来说,在学生培养上,陶行知先生提醒师范生“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这是让教师将孩子的角色整合到自身角色中,从孩子的立场观察、思考、教学。在平民教育上,陶行知先生提出“要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共患难,彻底知道老百姓所要除的是什么痛苦,所要造的是什么幸福”,这是让教师将群众的角色整合到自身角色中,从群众立场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更科学的问题。因此,“教学做合一”意味着,教师要更好地承担“教”的角色,就要自觉整合“学”的角色和“做”的角色,将教学做的角色合于一体,实现教学做在自己身上的连续性和有机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教学做的有效示范。

    行动层面:在“科学试验”中创造。试验(也称“实验”)是一个探索未知、突破困难、驱动创新的过程,可以推动知识进化和文明演进。陶行知先生主张“随便要改良什么教育,都离不了实验”,比如“试验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这是在说试验的价值;“实验是探明未发明的新理,所以往往是反常的。因为它是反常,所以他往往招舆论的抨击,受法律的限制”,这是在说试验的特征;“未行实验之前,第一要有研究的人才,第二要有条理的组织,第三要有缜密的计划”,这是在说试验的条件。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推进“共同生活”试验,突破“教师自教师,学生自学生,校工自校工的阶级隔阂”,因为“真正的共同生活必须大家把人格拿出来互相磨擦,各人肯以灵魂相见才算是真正的共同生活”;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做合一”试验,尝试“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这些实践均突破了当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阶级分化、知行割裂积弊,促进了“旧教育”向“新教育”的变革,创造性培养了一批传播“新教育”火种的年轻力量。

    环境层面:在“积极生活”中创造。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常态化的创造。当时,政治文化动荡,教育发展艰难。然而,陶行知先生说“我是欢迎困难的一个人”。他坚信,“一切困难都以算学解决之”。比如,先生发现“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是“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用钱少的活学校”往往有一位善于“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的校长,这样的校长能在“身教”中带领大家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化解困难——即使困难重重,只能“因陋就简”,也要向着“大道至简”努力。齐心协力将困难的事做细、做深、做透,这既是对新的创造能力的考验、应用,也是对新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所说,“我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

    (作者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