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领读者说
爱与智慧的共学之旅
林严严 王莉晶

    作为《教育的情调》暑期共读的领读人,回顾28天的共读旅程,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的情调不仅存在于书页间,更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每一场活动的多元思维碰撞里。

    多元探讨,从“单向输入”到“多维共创”。本次共读打破“领读人讲解—听众记录”的传统模式,设计了多层次的互动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开放式讨论各章节内容,引发书友从个人经历、教育实践等角度回应;情境改写练习,引导书友从评判转向观察,贴近现象学“回到事实本身”的核心;跨地域故事共享,形成城乡教育实践的互补映照。

    “他人的故事像镜子,映照出迷雾中我们的样子。”在共读分享中,我们以讲故事的形式走进书友的教育现场,从而引发思考。如通过“一人一故事”剧场的形式为数千名教师呈现共读书友的教育故事,在故事中讨论教育,感受“在场”体验。

    因为多元探讨,共读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集体智慧的生成,并促使我们反思实践、自育成长。

    立体解读,“五感”与教育现象的深度融合。嗅觉、听觉、视觉、动觉、味觉……我们尝试用“五感”激活阅读体验,让理论落地为可感的生活:音乐共情,以优美旋律开启共读,让书友在温暖的场域中感受相遇的珍贵;叙事疗愈,小妮、永红老师讲述戈壁徒步的故事,将“坚持与敏感”的教育隐喻融入亲身经历,让教育韧性具象化;视觉化表达,通过卡牌分享、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共读心得转化为可视化的行动指南。

    立体解读打破了文本的边界,而共读中的角色扮演和案例复盘则让书友跳出了惯性思维:“如果我是孩子,自己希望如何被对待?”这种换位思考,正是教育情调生长的土壤。

    分布式共创,从“一人领读”到“全员点亮”。我们精心设计了分布式参与机制,这种模式让书友从“旁观者”变为“主角”:角色轮动,每位书友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共读吧”发起领读,丰富了共读的维度;特色栏目,每晚七点半由厦门市教师阅读社团的教师轮值领读“鹭岛书灯”栏目,每天早晨六点半由勇气中心的种子教师开启“勇气晨读”栏目;跨时空接力,甘肃教师杨银慧跨越山海,线下奔赴福建厦门参加共读活动,深圳、长沙等地教师陆续组建《教育的情调》线下读书会,形成立体化共读网络。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教育者之间的互助与启发。

    数字赋能,“情调”运营。数字化平台“共读吧”成为联结全国书友的枢纽:全过程记录,素材开发小组每日生成“金句海报”,同时将打卡数据可视化,让成长痕迹可回溯;即时反馈,社群管理小组通过“看见式点评”强化书友的参与感;资源共享,宣传小组将图文素材分类,在微信公众号形成可检索的案例库,将书友们的教育故事永久保存。书友黄雪珍动情地写道:“这种被看见的感觉,让共读有了家的温度。”

    《教育的情调》共读虽已落幕,但点燃的火种仍在蔓延。正如书友陈婷所言:“阅读是一场偏爱之旅,而我们偏爱的永远是那颗对教育保持敏感与希望的心。”

    (作者单位分别系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市音乐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