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有情 有义 有味道
吴胜涛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阐释了人类的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和道德情绪的原理,不仅解析了个体的初级“情绪”,提供了化情绪问题为优势的生活妙招与人生哲理,更从社会文化属性出发,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积极发挥人的高级“情感”,最终实现幸福生活、铸就意义人生。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不仅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缓解工作压力、促进人生幸福,还要思考如何推动积极文化融入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情绪心理学与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实现“情绪发力、五育并举”。

    情绪与德育:筑牢人性根基。情感教育需要科学认识情绪的文化价值和伦理基础,培养有情有义、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优先于认知,人类丰富、自觉的情感表达正是人区别于动物、机器的文化优势。不同于西方文化偏重理性,中国文化尤其强调情感本位——孟子提出“恻隐之心”(悲伤、恐惧)作为仁之端、“羞恶之心”(害羞、厌恶)作为义之端,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线特征。而这些常被“鸡汤心理学”视为消极的情绪,恰恰是积极人性与有序社会的情感基础。有些健康教育试图 “治愈”人之天性,结果不仅没有带来心理健康,反而导致“去人性化”,使人沦为欲望和药物的奴隶,最终在孤独与失败中郁郁寡欢。真正的情感教育应培养既能接纳自身喜怒哀乐,又能牵挂他人悲欢离合的“有情有义、良知良能”的人。

    情绪与智育:平衡动力与阻力。情绪情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或阻力。众所周知,乐观、勇气、幽默等积极情绪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而压力过大引发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会让人感到身体无力、头脑无法运转——这是个体在面对失败或威胁时的防御性反应。但是,人们常常忽视过度快乐可能导致心猿意马、得意忘形等问题,这不利于知识深度加工与问题解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压力下个体的成就表现最好。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当·安德森团队的研究发现,快乐情绪有利于注意广度的提升,但悲伤情绪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此外,手机成瘾、高糖依赖等行为多与多巴胺介导的短暂而激烈的积极情绪有关。因此,智育中不仅要重视积极情绪的动力作用,也要重视积极情绪的负面作用,并适度发挥消极情绪的积极价值。

    情绪与体美劳:感知生活本味。情感教育还需要重视身体感受、审美体验与劳动中的情绪感知……这些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味道”。首先,我们主张健康的情绪应该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野蛮其体魄”恰好是“文明其精神”的基础——羸弱、病痛本身就是压力,而运动中产生的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与户外运动时呼吸的阳光味道、草色花香共同促进了情绪健康。其次,美育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情绪、情感因素,诗歌、绘画、音乐、喜剧本身就是抒情言志的重要形式。西方文化重逻辑,中国文化讲情感。唐代诗人司空图“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在日暮黄昏里品出了东风的快意和从容;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凛冽的寒气中道出了独处的惬意。正是因为美育的独特品位和情感功能,许多心理学和艺术工作者不约而同地在艺术治疗上建立了合作,国家相关部门也在推广“艺术—心理—社会”三维康复网络。最后,劳动是把人与动物区分开的重要标志。《诗经》里“发乎情”的表达许多都是在描写劳动时的情绪情感。随着经济发展,如今许多人脱离了劳动,只为成绩、功名而陷入了无限的内卷,失去了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最终陷入无穷的欲望和焦虑中。所以,去田野、工厂里劳动一天,闻一闻庄稼的味道、机器的味道,是否会更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呢?

    综上所述,情绪心理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它可以转换成教育力。《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这本书的核心是看到情绪背后的“人”——有情的生命、有义的社会、有味道的人,这既包含了人类自古以来的人格追求和行动指南,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作者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