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领读者说
情绪信使指引觉醒之路
崔树萍

    曾经的我视情绪为洪水猛兽:被批评时的愤怒、失眠时的焦虑、被唠叨时的烦躁,像杂乱线团将我缠绕成“茧”。直到遇见《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才惊觉自己对情绪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迷雾里。

    情绪从不是敌人,而是信使。今年春天,因学生期中成绩落后需要与领导沟通,我指尖发抖——胸腔里翻涌的不是恐惧,而是愤怒。按过往习惯,我会强装冷静,任由委屈与愤怒持续发酵。但那晚,我在书中看到彭凯平教授提醒我们:愤怒往往包裹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像警报器一样提醒你——你的边界被侵犯了,你的价值被忽视了。

    于是,我试着按照书里教的“情绪拆解法”进行梳理:愤怒之下是“努力未被看见”的委屈,深处是“渴望被认可”的期待。层层剥开后,愤怒如潮水退去。我分析考试情况、沟通师生想法,并坦诚地向领导请教:“我有责任,但更想知道如何进步?”这场谈话不仅化解了误会,也争取到学校支持。原来读懂情绪信号比压制更有力量——看见情绪,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唠叨不是不耐烦,是爱和思念。母亲生前总叮嘱我“天冷加衣”“别熬夜”,我嫌唠叨常不耐烦地打断。直到某次课堂分享,16年前的往事涌上心头:我因手术需要住院两三天,年迈的父母凌晨骑电动车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赶来,母亲站在床边红着眼圈凝视。如今母亲已离世10年,再读此书才懂得,那些唠叨都是深情。我在心里告诉母亲:“你的爱我都收到了,现在我会照顾自己了。”

    享乐不是福流,感恩和良知才是。从选择报名成为中国教师报共读活动领读者,我一直被感动着。这个盛夏,赖小丽老师的思维导图在群里刮起“思维导图风”,刘勇老师每一天的打卡都是认真完成的心得体会,魏娜娜老师精巧的视频读书内容,郭晓结老师真诚勇敢精准分享情绪感受……感谢自己有勇气选择,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暑假有个学生妈妈求助孩子熬夜打游戏的问题,我参考书中心理学家莱恩的建议,告诉她:“不必否定游戏,可引导孩子将玩游戏时建立的强项迁移到日常挑战中,让游戏也能产生正向的高级福流。”

    家庭里,妈妈的情绪是家庭氛围的底色;学校里,教师是班级情绪的基调。读《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让我真正破茧成蝶,打破人生格局,在感恩与联结中创建生机勃勃的福流。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