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研新场景:数智技术赋能育人转型》时,我深有感触: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但技术正悄然革新教师与学生的连接方式。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站在教师身后默默支持,帮助教师多生出一双眼、一颗心,让教师更聪明、更柔软。 书中倡导的“全过程学生辅导”绝非虚言。它始于学生点击“进入课程”的那一刻,关注着每一次点击、停顿与犹豫。教学不再是割裂的课件、视频和测验,而是串联成动态生长的学习旅程。同样,“教师智能支持”的意义在于将我们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注视学生的眼睛,聆听他们的心声。我尤其认同书中的理念:平台不仅要推送资源,还要能识别问题、生成反馈。这让我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理念让我的课堂更贴近学生,少些模板化,多些个性化? 在教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时,面对因轮班缺课的学生,起初我只在答疑群回复问题。后来我尝试“数据化教学”,借助平台日志观察学习轨迹——哪些视频被反复观看,哪些题目被多次提交。数据揭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处理器与ALU”部分学习明显吃力。于是,我将原教学片段替换成一个生活化案例:医生如何用电子设备在病房识别脑出血。学生的学习曲线明显变得平稳。那一刻我领悟到:技术并非揭示“谁学不好”,而是告诉我“他们在和什么较劲”。 技术也帮我“看见自己”。用AI工具分析课堂录像,系统清晰指出我在哪些时段提问互动较多,哪些时段学生注意力涣散。最令我惊讶的是,自己重复最多的竟是“大家明白了吗”,却鲜有学生真正回应。自此,我改变提问方式,采用选择题、即时投票和小测验代替口头询问。讲解难点后,我会刻意停顿5秒,不再追问,而是观察实时讨论区的“活跃指数”——每一次数据波动,都是一面映照课堂的镜子。 在示范课程项目的支持下,我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课拆解为20余个模块化知识点。每个模块包含基础材料、拓展阅读、短视频和练习题,系统依据学生过往表现与兴趣智能推荐。一名学生在完成“定时器”课后习题时连续受挫,系统给他推送了动画短片和简化练习,帮助他顺利攻克了原题,他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原来换一种方式讲,我也能懂。”他不知道,是AI替我完成了这次“温柔的推送”。 技术能传递温度。一次,平台提醒我某学生在论坛留言中频繁流露“无力感”“太难了”等情绪。我并未公开批评,而是私信关切:“愿意聊聊卡在哪里吗?”几周后,学生在直播课上打开了摄像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面容。他说:“老师,我原以为开放大学就是独自面对屏幕。没想到有人真的在看我写了什么……” 我还尝试让学生撰写辩论短文,再用AI工具帮其重构逻辑、打乱句式、提出反例。学生逐渐学会多角度思考,笔下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我认为……”。这或许是AI最温柔的馈赠:它不追求统一与效率,而是赋予我们勇气,说出自己的声音,哪怕尚存迟疑与瑕疵。 教育的真谛,或许就是在有限的时光里,让另一个人行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心间更亮。愿在这开放的土地上,我们教得踏实,学生学得自由。 (作者单位系天津开放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