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一线教师应该如何自处,是仅满足于掌握工具,还是深入思考技术与育人的融合?《教研新场景:数智技术赋能育人转型》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指引。 或许有教师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即插即用”的具体操作案例,而书中关于区域转型、学校整体变革的内容显得“阳春白雪”。然而通读全书会发现,若只看案例,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区域顶层设计”“学科应用案例”与“专家学术理论”有机融合,帮助我们看清自身教学探索在整个教育生态中的位置,促使个人实践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面对丰富的案例,我的方法是串联阅读,让孤立的点汇聚成面。尝试串联不同地区的实践——无论南京江北新区的“线上协同教研”,还是苏州工业园区的“AI评课”,其背后都隐含着“发现真问题—体系化规划—选择适配工具—达成理想效果”的共通逻辑。更进一步,我将本书与胡小勇教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等著作进行跨界串联,用后者的理论框架审视前者的实践案例,力求“知其所以然”。最重要的串联,是将书本与现实对接。读到江苏省的智慧教育平台,不必因“没有账号”而气馁,因为身边就有DeepSeek、Kimi等免费大模型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完全能满足常规需求。串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自身,思考“我能做什么”,而非止步于对“别人有什么”的艳羡。 阅读的价值更在于知行合一,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公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看到他人用AI制作惊艳的音视频,自己动手却常“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这是普遍痛点。破解之道唯在躬行。不妨从书中与自身学段、学科最相近的案例入手,进行“像素级模仿”并完整操作。我的实践始于微小处:用“豆包”为学生创作“姓名歌”,用“魔珐有言”制作学校宣传短片。这些尝试真切地证明,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与自身需求精准匹配。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不仅适用于个体教师,更能指引学校整体变革。以我所在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三中心小学为例,在仝汝华校长带领下,我们正探索大模型驱动的全场景智能化,构建了以“数据感知、深度思考、决策行动”为核心,实现“管理协同化、学生成长定制化、教师发展智能化”的“三元三化”智慧校园架构。通过对书中理念的深度践行,我们获得了体系化应对教育真实挑战的底气。 实践之后更需要反思,搭建从“经验”到“成果”的专业阶梯。若仅停留于串联和实践,易陷入“做了很多,但说不清楚”的困境。反思,是为零散经验找到理论锚点。借助书中专家观点,可形成“串联案例找方向—课堂落地去实践—反思提炼出规律”的成长闭环。反思的更高境界是在前人经验中寻找突破点。书中未详尽阐述的领域,如特殊教育、乡村教育中的AI应用等,正是我们大有可为的“新大陆”,是申报课题、产出成果的宝贵机遇。 总结这次阅读之旅,串联是根基,助力我们洞见教育变革全景;实践是桥梁,引领理论融入真实课堂;反思是阶梯,促使经验升华为专业成长。愿我们都能以阅读为起点,在数智教育的道路上,以开放之心串联,以勇敢之姿实践,以审慎之态反思,用智慧与热爱共同书写属于数智时代的教育新篇章。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三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