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中国教师报暑期共读活动正式启程,我主动申请作为《唐诗三百首全解》一书的领读人,与山西省运城市人民路学校王妍龙、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吕艳华两位老师一起踏上了领读的路程。 紧紧张张的30天过后,回头想想真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在活动正式开始前10天,我们收了金锐主编选定的30首诗歌,他希望能将领读内容制作成短视频。于是,我和两名同伴一起分解了30首作品的领读任务,我一个人承担了16首诗歌的领读。 为了做好领读工作,首先要在学术背景上把工作做扎实。我提出5点设想:一是每首诗都要有至少10篇与作品相关的知网论文做学术支撑;二是每首诗歌都要用“歌”的形式来领读,让诗歌回到“诗”的本来面貌;三是要通过“说文解字”的形式,对影响作品理解的关键字进行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学术解读;四是要从音韵学的角度对韵字进行分析,让共读教师了解“声音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五是要有趣味、有深度,不能把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太严肃呆板。 要求很好提,但真正做到就没那么容易了,背后有扎扎实实的功夫和不被发现的辛苦。且不说知网下载论文的价格,仅搜寻筛选资源就耗费了我们很长时间,下载阅读这些资源更是让两名领读同伴“抱怨”腰酸背痛;这个暑假,我从昆山到运城、从运城到长治、从长治到吕梁、从吕梁又回到运城,前后周转了五座城市,王妍龙老师也是从运城到西安再到运城,吕艳华老师则是从太原到五台山又返回太原——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要寻找合适录课的环境,这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任务;为了不让房间里的空调声影响录课的收音效果,我在录制《蜀道难》课程时汗如雨下,让共读教师都发现汗水打湿了前胸;我回到吕梁老家,没有合适的录制人员,就让上中学的小外甥帮忙录制,录制完才发现孩子直接把我美颜成了12岁的儿童;我们三个人都没有丰富的视频录制和剪辑经验,最后不得不动用团队中两个省级课题组的成员共同参与……所以,大家最后看到的或许并不十分完美的30个短视频,其实已经是我们团队成员用“洪荒之力”制作出来的。 回头看看,起初的五个目标设想基本达到了。 学术上尽可能追求严谨让我们的领读有了厚度;“诗歌”的形式虽然让一些共读教师稍感陌生,但后来却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表现形式;音韵学的知识大家普遍不熟悉,但大家都认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解读古诗文的必备钥匙,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活动结束后,两名同伴都向我感叹:这次领读活动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学术实践和能力提升。我想,古诗文教学、吟诵教学、说文解字教学的培训,音韵学进入古诗文教学的推广,还有许多路要走。 我们的团队通过有趣味、有文化的活动爱上了《中国教师报》,许多共读教师通过我们的领读爱上了《中国教师报》,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教师通过更多方式爱上《中国教师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