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领读者说
一场多向奔赴的诗歌之约
陈 洁

    2025年6月,看到中国教师报发出暑期共读活动征集领读人的“动员令”,我心动了,与团队一拍即合。“陈校,你去申请,我们跟着你干!”7月,领读人申请成功后,团队成员商量如何领读《唐诗三百首全解》一书。

    于是,我们的暑期读书之旅正式开始了。读书之旅分为唐诗概览、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四个专题。一个月的活动,专题化、项目化,学校联动江苏、新疆、河南等多地师生参与,活动形式有家校共读、微课解读、绘制杜甫成长年谱、制作李白诗歌书签、制作白居易一生动画视频……这个夏天真是一场欢悦的阅读盛宴。

    以唐诗为媒:架起苏疆豫文化交流桥梁

    这注定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暑期,从一开始就在酝酿着诗意,氤氲着芬芳,缔结着深厚的文化友谊。一开始的读诗团队主要成员是学校语文组,但是林川老师的话启发了我:“我们可以把援疆教师拉进团队,带着新疆的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唐诗。”于是就有了援疆教师团队的加入。

    杨范悠老师带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及周边7个团场学校的一线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他们的“诗圣杜甫专题”策划精细、活动丰富:曹凤琴、丁豆、宋春华三名教师带领学生聚焦《登高》,以“师领读—生展示—师生互动”的形式拆解文字、品味意象、反复诵读,感悟诗句中的家国情怀;李惠与陈思雨两名教师以《旅夜书怀》为载体,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杜甫“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复杂心境。

    张骁老师主要负责“诗仙李白”专题。作为一个飘在镇江的河南人,她怀揣着对唐诗的热爱,以“名师启蒙,萌娃读诗”的方式开启了江苏、河南双线多维的领读共读线上活动,同时在家乡河南正阳又组建了“家庭亲子共读”“社区公益晨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暑期托管班师生共读”等线下共读群体,让两地学生通过线上读诗结下了南北之谊。

    经典邂逅AI:在创新中传承经典文化

    在这样一个高温酷暑的炎炎夏日,能够阅读到“已凉天气未寒时”“门前树已秋”“披衣觉露滋”等经典雅句,是不是也会在心中顿生清凉,与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问一句“别来无恙”?

    负责“诗魔白居易专题”的家长团队制作了展现白居易一生的动画视频,学生郦若悠看到与母亲共同完成的视频时激动地说:“把白居易的诗做成AI视频,简直太神奇啦!”

    陈楠老师负责山水田园诗歌的微课制作,她深深感受到经典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时代的回响,她说:“这次微课制作从构思到录制、从文案撰写到视频剪辑,每一步都让我对唐诗、对新媒体技术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能诗意盎然。”

    新入职的陈倩老师负责边塞诗的微课制作,她选择了用AI技术将静态的诗句转化为动态的视听场景,让抽象的家国情怀有了可感的载体。陈倩老师说:“教育创新需要勇气破界,AI让我在数字时代坚守诗心,用科技的温度唤醒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鸿雁传情:家校社形成合力

    “家校社共读”是本次领读活动的重要形式,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家庭、学校,带着对经典文化的原始热爱共赴诗歌之约。

    在金山实验学校与江南学校的“万里鸿雁传真情”活动中,白居易的古诗成了跨越千里的纽带。新疆学生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的草与诗里一样坚韧,就像我们与江南的朋友,距离再远也能心意相通。”

    哈萨克族的拉提娜家庭吟诵了杜甫的《登高》。孩子的父亲用低沉的语调吟诵“艰难苦恨繁霜鬓”,女儿拉提娜以清亮的声音接诵“潦倒新停浊酒杯”,两代人在声调交替中感受着诗人的家国之痛。

    早晨7点,张骁老师团队的“社区公益晨校”开始吟诵了。孩子们准时在正阳县黄叔度公园的莲花河畔吟诵李白的《行路难》,吟诵到最后两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声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声音惊飞了芦苇丛中的野鸭,孩子们都笑了。

    快乐的阅读之旅已经结束,但这次多向奔赴的诗歌之约将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美丽记忆,我也相信这样的“美丽”绝不会只有一次。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