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俞诚又一次跨越山海,踏上了嵊泗岛的土地。这里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海岛县,过去三年时间里,俞诚曾先后51次登岛。
2022年6月14日,嵊泗县政府与杭州师大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随着杭州师大副校长戴丽敏带队的专家工作组进驻,一部新时代的县中“山海经”在这所海岛学校谱写。
一封感谢信
日前,2025年高考成绩揭晓,嵊泗县人民政府向杭州师大发来感谢信。经过三年帮扶,嵊泗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从不足50%提升至75%,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增至59名,一些“外流”学生也开始主动“回流”,“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愿景逐步实现。
嵊泗中学是嵊泗县唯一的高中。与很多县域高中一样,该校的发展曾深陷“县中困境”:生源萎缩、本科上线率长期徘徊在50%以下,优质生源匮乏。此外,“我们的教师与专家接触的机会不多,依然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许海军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早在2022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为全省山区县和海岛县教育发展注入政策动能。
县中需要被看见。2022年,浙江公布首批“县中崛起”行动帮扶学校,嵊泗中学是其中之一。
高校引领与名师协同
距离今年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时,杭州市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肖中荣为嵊泗中学高三化学选考学生作了题为《物质转化、分离与检验问题突破策略》的专题辅导。每月2次、每次4小时,这样的专题辅导在过去三年里开展了80多次,建立了名校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嵊泗中学与杭州学军中学等名校课程资源共享。
记者了解到,杭州师大以“精准诊断、精准帮扶、精准学习”为理念,构建了一套覆盖管理、师资、课程、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杭州师大帮扶团队入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教师细化教研流程。正高级教师胡静雪带着语文学科组优化日常教研后,每周的语文组教研必须要完成“问题清单→课例切片→重构验证”三环节,会后及时上传数字教研平台。
面对海岛地理阻隔,杭州师大未来教育团队为学校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开展教育专题讲座,推进“智慧校园中枢系统”建设。学校生物教师於琼维表示,通过AI教研可以助力教案智能优化,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呈现课本中的海洋生态场景;在数据赋能方面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形成精准的个性化学习画像。
杭州师大还在嵊泗中学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实施“双导师制”,为嵊泗中学教师配备高校理论导师和基础教育实践导师,构建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梯队。杭州师大采用“激内需+增外援”培养模式,在激发教师学习内需的同时全程跟随名师进行沉浸式学习,形成“问题诊断—理论提升—实践改进—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与此同时,杭州师大每年还会选拔嵊泗中学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杭州优质学校跟岗学习。
“以前专家讲座听完就忘,现在有专家持续帮着我进步。”物理教师陈涛感慨。这种“浸泡式”指导催生了看得见的变化,三年来为嵊泗中学培养了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正高级教师各1名。
三年帮扶积淀了什么
杭州师大的教育帮扶是“强师和强生”同步进行的。嵊泗中学学生唐欣曾专门到杭州师范大学游学,她说:“看到图书馆里那么多安静自学的大学生,我明白了什么是自律和坚持。”
数学教师周辉说,这三年来入校指导的专家数量比过去20年加在一起还多。借助专家的力量,2024年学校开始举办教学活动月,取得了显著效果。
2022年8月担任校长的许海军全程见证了整个帮扶过程。他表示三年来学校的教研工作更加细化和聚焦,教师不再是仅凭经验教,而是借助集体备课的智慧教;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也觉醒了,负责信息技术的教师张恒今年在舟山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目前已成长为中层干部。
这座海岛高中的发展转型仍在进行中。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许海军说,今年嵊泗中学出台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小班化教育”和“海洋科创品牌”。“生源减少后,我们的班额会越来越小,积极探索科学的小班化教育仍然是有所作为的。”
高校引领、名校协同助力县中振兴的杭州师大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戴丽敏对这一帮扶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二是注重“在地化”改造;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我们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科学评估帮扶成效,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戴丽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