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不跟风”编出“本土化”
张 生 马颖英

    2025年是各地编制“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地区在规划编制中仍存在对中央政策理解不透彻、目标定位模糊、问题分析碎片化、部门协同不足、重点任务创新性不强等问题。高质量的“十五五”教育规划必须是政策精准、问题清晰、目标科学、任务创新、保障有力的有机整体。各地要通过系统性分析、跨部门协同、创新性设计,编制出既能引领未来五年发展又可落地实施的行动纲领,真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政策学习,精准把握国家导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学习与指标对接,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纳入专题学习中,通过研讨交流深入领会国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核心要求,为科学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另外,编制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时不能照搬国家政策文本,更不能“主观臆想”。在对标国家教育发展指标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进行测算和评估,避免不切实际和盲目跟风。

    梳理发展现状,建立结构化分析框架。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框架,从“公平、质量、结构、效能、治理”五个维度系统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师资结构为例,地方师范院校生源的稳定输出为师资结构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部分毕业生“功利化”的求职心态导致边缘学科教师短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为此提供了重要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跳板”式的就业现象。应通过系统化分析明确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此部署规划的战略重点,科学精准编制带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规划。

    科学设定发展目标,优化实施保障。科学确定区域教育规划中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指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的价值定位。如对教育投入占比、教师学历达标率的规划要综合研判财政承载能力、资源配置现状,再进行科学量化测算。对于预期性发展目标要避免单纯依靠理论推演设定目标的局限,要强化“量化思维”,明确衡量标准。如基础教育学位供给能力、教师高一级学历达标率等指标要增强可评估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深入剖析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有效的任务分解和职责划分。

    聚焦重点任务,实现创新和精准配置。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坚持聚焦重点、突破瓶颈,优先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等2—3个关键领域实现创新与突破。同时,结合区域发展基础与资源,科学遴选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效应的重点项目进行系统布局与重点攻坚。

    为使规划编制的关键举措得到有效落实,应避免五方面问题。

    一是规避战略定位不准确问题。一方面全方位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国家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和资源条件明确发展坐标;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调研,充分征求专家、地方政府和民众意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全面剖析区域优势与短板,使规划与国家战略布局协同一致,确保战略定位精准、科学、合理。

    二是避免规划编制笼统概括成“工作总结”或“年度计划”。“十五五”规划需要聚焦教育事业未来5年的宏观发展目标,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等核心命题明确重大战略、关键任务与制度创新方向。编制过程中应强化顶层设计思维,区分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与年度计划的执行性、时效性,确保规划发挥宏观引领作用。

    三是规划内容在表达方面需要保持颗粒度统一。构建“宏观目标+中观任务+微观举措”的多层次路径,跳出常规工作堆砌,不使用过细、过繁、简单罗列已有工作事项或重复性任务的表述方式,建立主动适应教育变革未来场景的话语体系,积极围绕新理念提出创新性举措,避免举措过粗或过细、文字表述颗粒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四是避免单纯依赖二手数据和文献。加强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课堂观察、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形成一手资料,用事实反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数据基础。

    五是要处理好与专项规划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编制“十五五”规划之前要编制多个专项规划,为综合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如《教育资源配置专项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规划》等,在新形势下还应适时出台专项规划的标准指引,从不同视角精准研究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夯实规划编制的基础。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