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结合区域实际高质量编制精准科学的五年发展规划,是用好重要经验、发挥好政治优势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编制区域五年教育规划需要恰当把握时、空、人、事、效五个要素,才能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是时间要素。教育行政部门要准确把握“十五五”规划接续实施的特点,抓住新一轮五年规划所处的教育发展阶段,既要体现新一轮教育规划的连续性,更要体现时代性。这是科学制定区域教育规划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基础维度,是规划编制中对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发展目标、重点举措等内容进行判断的前置条件。 把握好时间要素意味着要全面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最新的改革精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最新部署,全面深刻地分析新的五年发展周期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找准新的五年发展周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或问题以及需要实现的主要发展目标。五年教育规划时间要素的时代性体现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划的科学性强不强。 二是空间要素。这是区域教育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独特要素,体现了规划的针对性和地方专属性。我国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在教育上的管理责任,明确了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和责任主要在地方。全国各地区位优势、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往往也反映在教育发展的差异上,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优势和问题。虽然各地方的五年教育规划有其共性的部分和要求,但其科学性往往反映在规划的针对性和地方专属性上。规划编制的空间要素不是简单体现在规划冠之于地方的名称,而是要把空间要素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始终。这就需要在规划编制前期做好扎实的调研,把区域教育发展的情况摸清楚,不能简单地做文字的拷贝,更不能借助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标准模板。 三是主体要素,也就是人的要素。人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及学校等。人口出生率、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学龄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对编制五年教育规划具有很强的约束性。相对于全国整体性的学龄人口趋势预测,地方的学龄人口及变化趋势比较容易进行预测,同时对地方教育资源规划配置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新生儿的数量,各教育阶段在读学生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家庭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及选择方向,教师队伍存量、结构变化趋势,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及调整等,不仅体现了地方教育规划服务地方民众的指向,更体现了地方教育规划的精准性,也是地方教育规划区别于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特点。人的要素对科学编制五年教育规划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若忽视了人的要素,见事不见人,地方教育规划就缺少了精准性。 四是任务要素。这是未来五年要做的重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新的五年干哪些事,体现了政策注意力。教育规划中的重点任务由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框定,需要对标上级的政策部署、指向地方的教育发展目标、回应社会对教育的关切、破解阶段性的发展难题等。虽然教育规划的任务根据指向的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或根据其指向的专项内容,包括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教育数字化等,各个地方确定的任务可能大同小异,但在具体任务内容、表述刻画的程度、落实保障举措上就各不相同了。时间要素、空间要素、人的要素的差异会体现在任务要素的差异上。“十五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任务的内容一定不同,一个地方的教育规划与另外一个地方的规划任务内容也是不同的。 五是效果要素。这是包括教育规划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发展指标及保障举措的综合要素。“十五五”教育规划确定的目标能否实现、确定的建设任务能否落到实处、根据规划确定的年度发展计划成效是否可检验,既是教育规划可操作性强弱的体现,也是教育规划约束力强弱的体现。一方面教育规划确定的目标应是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制定的,另一方面教育规划编制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保障要有力。人们常说的规划有没有“长牙齿”,是“墙上挂挂”的应景摆设还是未来五年工作的蓝图,往往是观察教育规划效果要素的重要方面。效果好是对教育规划的最高要求,它看起来是对规划结果的审视,实际上是对规划编制过程是否充分落实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审视。“闭门造车”的规划实施往往也难。因此,教育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文本后,充分座谈征询意见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是各地结合实际编制“十五五”教育规划应牢记在心的落脚点,也是对区域教育规划编制科学性的更高要求。 (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