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上了北大,他考上了清华,而我烤上了地瓜”——这句街头吆喝,在山东省费县费城街道城北中学有了新意义。多年来,学校校长坚持带头种植并亲手烤制地瓜,不仅温暖了师生心田,更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撬动了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而那一块块地瓜的“旅行”也带火了“地瓜校长”这个“雅号”。 从栽秧护理到多彩劳作,生产实践更充实。春日上午,校长带着师生来到校外空地,指着两亩菜园宣布:“这是咱们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今天就种地瓜!”话音刚落,大家便扛着铁锹奔向田地……翻土没多久,不少人累得直喘气。有农事经验的张老师及时支招:“两人一组用犁子,一落一抬就能轻松翻地。”起初配合生疏,犁子不听使唤,或深或浅,有的方向还跑偏。但众人相互鼓劲,慢慢摸索技巧,田地里很快响起整齐的“嗨呦”声,十几条30厘米宽的地瓜垄迅速成型。教师刨坑浇水,学生栽苗培土,忙碌的身影在田垄间流动,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劳动画卷。 夏日来临,地瓜秧郁郁葱葱铺满田垄,像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师生定期拔草、翻秧,看着绿叶下悄悄生长的果实,感受生命孕育的力量。初二(3)班学生李雨桐以前娇生惯养,可在一次次劳动中渐渐改变。“地瓜秧一点点长大,感觉它们就像我的朋友,我得好好照顾。” “把学生困在教室,教育就成了死水。”校长常说。作为农村中学,城北中学将教学楼前的硬化路面改造成“六园”——桂花园、紫薇园、月季园、梅花园、海棠园、石榴园,每个年级认领管护。以此为基点,学校发动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发劳动课程:语文教师在梅园组织诗词飞花令;生物教师在花园讲解花果结构,用放大镜观察花瓣纹理、花蕊形态;道德与法治教师借石榴谈处世之道;美术教师引导观察植物线条,让大家用画笔描绘姿态……两位老教师还带学生挖荠菜、蒲公英,到食堂制作成“渣豆腐”;青年教师用月季花瓣教学生做鲜花饼,从采摘到烘烤亲力亲为,学生看着亲手做的鲜花饼出炉,满脸自豪。这些尝试成了学校烘焙课程的雏形,让大家在劳动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从收获果实到道德成长,自然教育更充盈。“霜降前刨的地瓜最甜!”秋日的校外基地,教师的话伴着锄头碰撞土地的“咚咚”声传开。师生分工合作,有的挥锄刨地瓜,有的一旁捡拾,不一会儿饱满的地瓜堆成小山。大家坐在田埂上,捧着带泥的地瓜听生长知识。“运回学校,我给大家烤地瓜!”校长的承诺让众人干劲倍增,地瓜最终放进专门挖的地窖,等待冬日发光。 为让教育更贴近自然与生命,2023年秋季,学校男生宿舍前的树林改造成“五心农场”。铁丝网围起的区域里,鸡鸭鹅自在觅食,两块田种着小麦玉米,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饱满的玉米棒等待收获,西边菜畦里萝卜、白菜、茄子等蔬菜长势旺盛。 “五心,是善心、诚心、责任心,还有劳动的开心、收获的欢心。”校长边解释边指导劳动要领。农场成了最鲜活的成长课堂。学生在这里体验各种农事劳动。初三(1)班学生王浩以前调皮捣蛋总惹老师生气,参加农场劳动后变得懂事。“在农场劳动,让我明白付出才有收获。”如今的农场已是校园里最鲜活的自然课堂,让学生学会了尊重自然、热爱生命。 从烘烤地瓜到“甜蜜奖励”,育人管理更温暖。寒冬时节,校园里最诱人的香气来自教学楼一层的“教工之家”。这个空间里藏着一个特殊烤箱——每到冬天,“地瓜校长”总会一早烤上地瓜,在黑板留言:“老师们,大课间来尝尝刚烤好的地瓜,暖暖身子。”教师捧着热地瓜看书、交流教学心得,单调的工作多了几分暖意。 对学生而言,冬天最期待的奖励莫过于烤地瓜。优秀作业、课堂表现佳、小组合作棒等进步都能获得这份“甜蜜奖励”,最珍贵的是校长亲手递来的。学生潘阳曾上课嗜睡,成绩一落千丈,校长与他约定“不睡觉就奖地瓜”。起初他仍忍不住打瞌睡,但想到承诺便努力清醒,慢慢地他改掉陋习,还常因守纪律获奖。一个冬天,学校要奖励4万多斤地瓜,香气里藏着“看得见的成长”。 这缕烤地瓜香,成了城北中学最动人的风景:让教师团队更团结,在分享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促成了青年教师的姻缘,两人因常一起品地瓜、交流而走到一起;催生了“五心”农场,让劳动教育有了更广阔平台;点亮师生运动会,获胜者获烤地瓜奖励,在运动快乐中享受劳动的甜蜜。 怀揣“美丽校园,幸福城北”的愿景,这所学校正以地瓜为媒,把劳动的价值、教育的温度种进每个师生心里,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收获满满幸福与力量。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费县费城街道城北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