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德行方略
让文字生长出精神力量
——山东省邹平市语文教学深耕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张 丽

    当清晨的阳光漫过窗棂,教室里已响起此起彼伏的诵读声;当上课的铃声如约响起,一场学生自编自演的红色微电影已然拉开序幕;当秋阳染红山谷的枫叶,学生在大马峪红色基地探寻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语文,这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肩负着涵养品德、培育精神的使命。在山东省邹平市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以“熟读成诵”为舟,载着学生穿越《论语》的杏坛烟雨;以智趣课堂为桥,让《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豪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项目式实践作业为钥匙,打通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在这里,语文教学成为厚植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

    熟读成诵,为学生积蓄精神力量

    从语言文字到精神力量的内化,需要循序渐进地浸润。邹平市统筹规划小学至高中各阶段的阅读内容,构建阶梯式阅读体系,先后组织教师编写了《与黎明共舞》《梁邹雅韵》《鹤伴诗章》等诵读书目,通过熟读成诵为学生积蓄精神力量。

    小学初读时,《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的认知之门——通过反复诵读孔子拜7岁孩童为师的故事,将“尊师重教”的种子深植心间;“赵中令,读鲁论”的典故,让宋代宰相赵普“为政以德”的观念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这些刻在古文典籍里的道德文化,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逐渐转化成“不耻下问”“严谨自律”的行动自觉。

    随着认知的提升,在初、高中阶段教师适时引入《史记》选段、唐宋八大家散文等经典读本,让德育从故事感知走向思辨育人的新高度。读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选择,是坚守诚信,还是为眼前利益失信?”学生在辩证思考中逐渐明晰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坚持不懈的坚韧品格,语文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完成了“可视化诵读成长记录系统”,伴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整个学习阶段:用进度条记录诵读《诗经》三百篇的完成轨迹,以星级评价标注《道德经》的理解深度。当学生在“百日诵读大挑战”中斩获“青铜诵读者”电子勋章时,当学校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亲子诵读打卡”的冠军家庭精彩瞬间时,那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古文,正逐渐成为学生餐桌上的谈资、作文里的典故。正如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背《韩非子·喻老》时总不能理解‘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直到看见蛀虫蛀穿木桩,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文字里的坚持,早已渗进学生的血脉深处,成为助力成长的力量。

    智趣课堂,让人格在互动中成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值得开发的“金矿”,当创新的种子植入心田,他们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课堂上,“红色讲堂”系列活动两周一次,学生模仿《百家讲坛》形式,在古今对话中触摸千年文明长河里奔涌的爱国情怀:《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同仇敌忾,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壮志豪情,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担当……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每场的主讲人皆由学生自主推举。从选择主题、遴选素材到课件制作、形象设计,学生把个人的知识积累通过讲堂转化为声情并茂的精彩讲述。准备过程中,他们不仅展现了文化积淀,而且在表达与思辨中锤炼综合素养,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同时,各学校定期邀请邹平市委党校宣讲团成员、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以榜样的力量启迪心灵,让学生近距离领略伟人思想的魅力,厚植精神沃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红色微电影也悄然融入语文教学。在创作《狼牙山五壮士》微电影时,学生独具匠心地将这个红色故事“平面图”通过电影艺术立体化:从选择演员、剧本打磨、角色塑造、现场拍摄到音效剪辑,学生全程深度参与,用镜头语言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镜头前,小演员通过投入的表演,把五壮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壮举展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镜头后,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升了合作能力,在创意探索中激发了创新思维,在攻克难题中锤炼了坚持不懈的毅力。更重要的是,红色微电影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信念,如同火炬照亮学生前行之路,激励着他们勇担历史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实践作业,将文化自信扎根生活

    在邹平的校园里,最受学生喜欢的莫过于参与主题项目式活动。在“邹平文化探秘之旅”中,学生化身“梁邹文化小使者”,开启了一场跨学科、多维度的探秘之旅:他们在古籍文献与数字化资源中穿梭,追溯邹平千年历史;他们走进大马峪红色文化基地、范仲淹纪念馆,聆听伟人的故事,感悟伟人的崇高品格;他们走街串巷,与当地居民、文化名人面对面深入交流,挖掘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鲜活故事;他们参与粗布纺织、剪纸创作、段桥丸子制作等实践活动,品尝“成家四溜”等非遗美食,把对家乡的热爱刻到骨髓里。

    在每月一次的创意写作课上,教师把诗歌创作作为激发学生想象力与表达力的重要抓手。主题确定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古体诗要求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现代诗注重语言创新与个性表达,鼓励学生大胆抒发真情实感;散文诗则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用灵动的笔触勾勒生活中的五味杂陈。在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诗词创作中,一个学生用古体诗深情倾诉:“辗转岂知夜寂寥,披衣静坐意彷徨。唯有父母怜儿切,愿托青云步玉堂。”字里行间,父母之爱跃然纸上。这样的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中深化了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在笔墨流转间与道德成长共生,让诗意的种子在青春的心田生根发芽。

    当清脆的诵读声再次穿透校园长廊,当红色电影的序幕在课堂缓缓展开,当大马峪红色基地的石屋迎来新一批探访者,那些在诵读中沉淀的文字积累,那些在红色讲堂中顿悟的人生哲理,那些在观看红色电影之后的道德升华,终将在某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被激活:或许是扶起老人时想起的“仁者爱人”,或许是拒绝抄袭时记起的“知之为知之”。邹平的语文教育,正是以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德育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寸时光。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平市教育和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