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心理驿站
心在阳光下“闪耀”
陈学民

    “老师,我感觉快撑不下去了”“我怕父母失望,也怕一直失败”“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脆弱,但我真的很累”,一个个学生在心理咨询教师面前袒露心声,他们曾经是“阳光少年”,是活跃的文艺委员、班级的“小太阳”,却在压力面前迷失了方向。这些不是个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已达19.2%,焦虑症状接近四分之一。

    如何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穿越人生低谷,恢复掌控感和信心,是新时代教育的紧迫命题。在辽宁省绥中县利伟实验中学,我们摸索出一条“润心铸魂”的路径,从一个个学生的转变或可窥见我们的努力与温度。

    及时预警:让沉默被“看见”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像一座水下冰山,心灵的暗涌往往隐藏于学习压力、成绩排名、同伴关系背后,如何让这些沉默不语的学生被“看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生小晨的问题是在一次“心理健康月”班会课上被发现的。当其他同学分享“压力时刻”的小故事时,他一言不发、目光躲闪。这一反常表现被班主任捕捉到,随即与心理教师联系。心理教师获悉情况后,马上展开谈话。当时小晨几乎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眼神满是委屈与疲惫。第二天,学校立即启动“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对小晨进行了初步访谈,运用“叙事疗法”引导小晨讲出心中压抑许久的声音:“我怕辜负父母的期待,也怕永远赶不上别人。”

    在随后的个别辅导中,心理教师用一个“玻璃球”的案例启发小晨:“压力不是敌人,它像玻璃球,在光的照射下可以折射出美,也可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碎裂。如何摆放它,决定了它的命运。”小晨第一次哭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心理干预,而是一场内心世界的重建。

    小晨的故事证明,学校确立“全员护心、全程育心、全方位润心”的工作思路,以及构建“行政、专业双轨并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一策略是成功的。

    多元赋能:让学生主动发光

    我们深知,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仅靠建立心理咨询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赋予他们新的动力。于是,学校搭建起“心理双导师”机制,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共同跟进。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立“小目标日志”、召开小型家庭会议、开展沙盘游戏与绘画分析等,让心理课变得丰富多彩,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家校联合组织学生及家长收看心理健康线上课程,并通过满意度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不断反馈改进课程,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基础。

    在加强心理教育的同时,学校要求班主任跳出“唯成绩论”,真诚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身闪光点,重建自我价值体系。高二学生小唐曾是活跃的体育委员,却有段时间连续三周缺席社团活动,语文作文更是多次交白卷。一次课堂上,他因一道题突然情绪崩溃,撕烂了卷子。任课教师发现他的异常,立刻上报“心理健康校务委员会”平台。我们推荐他参与“减压运动团建”,并任命他为体育节小组负责人。一次接力比赛后,他开心地说:“原来我不是一无是处。”后来,他加入音乐社团,参与校园配音比赛并获奖。在一次次成功后,小唐重建了自我认同,焦虑指数明显下降,学习动力也随之提升。

    “心理问题不是疏导,而是赋能前行。”这是学校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心理双导”“多元赋能”,教师用耐心和爱心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和勇气。当学生在日记里写下“原来生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我居然还能帮上忙”“换个舞台,我也能发光” “要相信,每一朵阴云背后都是阳光在悄悄酝酿”时,我们知道学生的青春已经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被“点燃”。

    润物无声:让教育温暖持续

    我们始终相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应急干预”,而是一场持续、温暖的心理营养供给。每周的“心理润心课”从“如何与焦虑共处”讲到“情绪的自我表达”,用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共鸣;每年的“体育艺术节”让学生在“好玩”中找回自信;而班主任带领的“课桌舞”“情绪放松操”更让“调节情绪”变得可感、可做。

    篮球比赛、接力赛跑中,上场队员与场外观众一同感受快乐、缓解压力;刺绣社团活动中,学生褪去浮躁变得沉稳有耐心;国标舞和中国舞社团的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坚韧,在表演中找到了自信;音乐社团里,胆怯与拘谨被驱散,大方与热情逐渐生长。减压的课桌舞,在动感的旋律和昂扬的歌声中,让学生情绪高涨、正能量爆棚。学校每年秋冬季开展的体育艺术节囊括校园趣味运动会、歌手大赛、配音比赛、演讲比赛等10多项赛事,为期3个月,学生在各种赛事中提升自身素质、锻炼才能,同时找到自信与生活、学习的动力。瑜伽课上舒缓沉静的音乐、舞蹈室里教师优美的舞姿都在悄悄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生命本就多彩,理应笑对。

    三个关键词,撑起心灵保护伞

    “感谢你们没有放弃我,在我最灰暗的时刻点亮了心里的灯。”一个学生在给老师的信中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坚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靠“宣讲”的支撑,还需要依靠“制度+场景+关系”构建。

    及时:构建“教师—心理—家校”的三级预警通道,在异常出现的24小时内响应。

    真实:用真实任务(劳动、艺术、体育)给予学生“有用感”,点燃生命力。

    温暖:在一对一陪伴、同伴活动、成长仪式中,让学生获得被“看见”的温度。

    未来,学校还计划建立“心理成长数字档案”,培训更多学科教师成为“心理辅导员”,并与社区合作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外延,进一步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保驾护航。我们将继续用温暖和专业,为更多青少年点亮“心灯”。

    (作者系辽宁省绥中县利伟实验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