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一校一品
“汗水滴在哪里,哪里就是运动场”
陈 北

    在湖南省长沙市周南秀峰学校占地仅38亩的校园里,近3000名学生每天利用田径场、体育馆、校园广场、环教学楼道路乃至边角区域开展大课间活动——呐喊声与音乐交织,整齐的跳跃和击掌此起彼伏,展现出一派青春活力的景象。

    近年来,为破解学校运动场地有限的难题,学校依托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城区学校小场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探索“五化三协同”策略。据学校校长罗丹洁介绍,“五化三协同”即大课间体育活动实现“目标素养化、内容差异化、场地最优化、训练科学化、资源智能化”,依托分学段设计体能目标和差异化内容进阶提升活动质量;同时通过“室内外协同、课内外协同、校家社企协同”三大路径,构建全员参与的活动生态。

    多年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有效解决了“小场地”与“大课间”之间的矛盾,为提升学生体育活动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碎片化区域变身“运动热土”

    2017年之前,由于场地有限,学校的大课间只能分年级轮流进行,这导致学生的运动时长远未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国家要求。

    为了解决场地有限的问题,学校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调研,学校发现除田径场等传统区域外,室内篮球馆、环教学楼道路等稍加改造也能用于学生体育活动。体育教研组随即对校园广场、架空层等区域重新规划,实行分区到班、责任到人:1—3年级在固定区域进行队列与基础体能训练;4—6年级利用环教学楼道路开展中长跑;7年级在室内篮球馆练习排球操与体能动作;8—9年级则在操场进行综合训练。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体育教师还设计了24个地面和墙面体育游戏。学校党总支书记朱玮芳表示:“大课间要在‘大’字上做文章。我们利用各类空间设置体育游戏区、比拼赛道区等,使每段课余时间都成为大课间的有效延伸。”

    2019年春季持续强降雨导致学校户外大课间多次取消。教师谭前可提议创编室内体能操,得到教师王黛的支持。两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科学性、趣味性和空间适配性出发,自编自演完成首套室内体能操录制,实现“一看就懂,一练即会”。这套体能操至今已迭代至第四套。谭前可总结道:“小场地不缺大创意。恶劣天气反而催生出更灵活的教育场景,学生在课桌前锻炼,收获的不仅是体魄,更是面对困难的韧性与智慧。”

    通过精准分区、创意利用和室内外协同,校园空间利用率提升80%,实现“一地多用、分时共享”,学生日均运动时间增至1.5小时,体现了“空间即教育”的育人智慧。

    差异化训练提升运动科学性

    学生文小鹏从小体弱,体育成绩不理想。通过近三年坚持大课间体能练习,他的体质明显增强,体育中考三项全部满分。文小鹏并非个例,仅他所在班级的体育中考满分率超80%,优秀率超94%,合格率达100%。而这些变化得益于学校精心构建的四级体能进阶体系。

    据课题主持人介绍:“30分钟的大课间要实现高效锻炼,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准设计课程方案。我们参照《体能发展最佳阶段示意图》,结合各学段体质测试重点,搭建了1—9年级的差异化训练体系。”1—3年级重点围绕基础动作技能设计,如3分钟站姿、原地转法、趣味折返跑等,通过儿歌和游戏化指令发展平衡、灵敏和协调能力;4—6年级侧重耐力与速度,学校将环校园马路的中长跑区分段设置,每50米设激励标识,体育教师骑自行车沿途指导呼吸与摆臂,使长跑充满乐趣与挑战;7年级注重体能与技能衔接,将排球操分解为“球感培养—动作定型—连贯成套”三阶段,配合弹力带抗阻练习强化上下肢力量;8—9年级聚焦体育中考和终身运动能力,对中长跑、排球垫球等项目进行技术拆解,通过“个人突破+小组互助”强化训练,每周设“体能达标日”检验成效。

    同时,学校引入运动手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并通过“智慧操场系统”自动分析动作标准度。教师可以依据数据调整训练强度,而每月发布的“体能成长报告”不仅展示学生指标变化,还标注进步明显的项目,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身成长。精准化、阶梯式训练体系使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从不足10%提高到25.46%,充分验证了差异化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学练赛评一体化培养“终身运动者”

    学校遵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基本要求,通过科学教学与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锻炼能力。

    针对场地局限,学校首创“四度五化”课堂模式,以“学有深度、练有效度、赛有热度、评有准度”为核心,通过“教学问题化、组织小组化”等方式重构课堂,实现“课堂教技能、课间强体能”的有机贯通。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媛说:“‘四度五化’模式让课堂目标更加明确。例如‘引体向上’单元通过游戏化任务,使达标率从48%提升至82%,让‘苦练’变成了‘乐练’。”

    学校通过“大课间+课外延伸+社会资源”三维联动,构建“日均2小时、全年无休”的体能提升生态圈:每天开展30分钟体能练习,布置体育家庭作业;20多支体育队伍常年训练,参与学生超600人,每周课后服务体育课程超6000人次;协调周边场馆免费开放,保障学生校内外各1小时锻炼时间。

    作为长沙市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学校建立“全员普及赛+特长选拔赛+精英挑战赛”三级赛事体系,贯通“训练—赛事—素养”培养链路。刚带队参加2025年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的副校长陈科技感慨:“从课间微竞赛到全国大赛,赛事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让他们在对抗中提升技能、锤炼品格。”

    学校还构建了“数据画像+品格养成”育人模型,将大课间升级为品格锻造的平台。依托智能系统采集运动数据形成个人档案,动态调整训练计划;建立“体能+技能+参与度+协作力”多元评价体系,设立学生岗位增强责任意识,通过赛事荣誉引导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借助多主体评价实现闭环激励,助力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当中长跑数据关联坚持品格,仰卧卷腹次数体现责任担当,体育就超越了技能本身。12万组运动数据和6800份品格档案表明,精准评价帮助学生看见‘更好的自己’,品格塑造为他们注入追求卓越的动力。”学校体育教研组长高旭阐释道。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间,学校学生近视率从69%下降至46.56%,肥胖率从15.45%锐减至4.56%,体质健康优秀率达25.46%,合格率达95.48%。这些成果是对学校“体魄强健”办学理念的肯定,更是体育育人成效的有力体现。

    学校的实践表明,场地限制并非大课间的“天花板”。通过空间重构、体能进阶和科学训练,小场地同样能培养出体质强健、心态阳光的新时代少年。正如学生李宣成在夺冠后所说:“汗水滴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运动场!”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周南秀峰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