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十字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晨光初染校园操场,千名小学生在陕北民歌的韵律中扭起秧歌。这并非节庆展演的现场,而是绥德师范附属小学每天大课间的寻常风景。 无独有偶,陕西省绥德县远竹中学的大课间每天都会响起欢快的陕北民歌,学生闻声起舞,跳起欢快的秧歌操。这套操由学校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创编,既保留秧歌的传统韵味,又兼顾体操的健身功能。“我们提炼了秧歌中的十字步、扭腰、摆扇等动作,编成八节体操,配以陕北民歌的旋律,学生特别喜欢。”学校校长马延峰介绍。 陕西省绥德县素有“秧歌之乡”美誉,当地学校结合校园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动作编排、歌曲制作、聘请非遗传承人专业指导,将秧歌与体操有机融合,编创了独具陕北特色的校园“秧歌操”,广受学生喜爱,就连绥德县春笋幼儿园的孩子也时常手拿花伞、彩扇、红绸和腰鼓,随着锣鼓与唢呐声扭、摆、走、跳、转,动作有模有样。 2025年元宵节,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首次组织少儿秧歌队参加会演。学生身着鲜艳服装,手摇红扇、青伞,走出秧歌的经典步伐,“走、扭、摇、摆、跳”间尽显活力与韵律。队伍创新选用流行音乐《苹果香》作为伴奏,让传统秧歌与现代元素碰撞出新意,吸引市民驻足观看,引得阵阵掌声。 “不是非遗走进校园,是非遗已在校园。”秧歌操在绥德县中小学的广泛普及,打破了学科壁垒,成为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实践课。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绥德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间等系列活动,精心培育校园非遗传承沃土,将非遗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构建非遗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以非遗保护与地方校本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丰富活动为载体,营造出人人知非遗、爱非遗、学非遗的校园氛围,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双减”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为育人做加法。绥德县充分利用大课间这一时段,将非遗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使文化传承自然而然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绥德县各学校精选非遗项目,结合“双减”政策将文化传承类社团纳入课后服务,成立了多个非遗兴趣社团。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绥德县第二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一边朗诵《弟子规》,一边练习武术操,动作刚劲有力,虎虎生风,为大课间增添别样精彩。“这套操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操相结合,选取基本拳法、腿法和身法,更适合学生练习,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绥德县体育培训中心体操教练常梁梁说。 同时,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聘请了40余名非遗传承人和指导教师,涵盖秧歌、泥塑、剪纸、书法、民歌等领域,帮助学生了解、喜爱并主动传承陕北非遗文化。 陕北有清明前捏面花、蒸花馍的习俗。在绥德县田庄镇九年制学校的捏面花社团,非遗传承人胡宝成耐心传授技巧:揉、捏、搓、挑、摁、捻、剪、点……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借助绣花针、梳子、剪刀等工具,以红豆、黑豆点缀,将面团捏成动物、人物等造型,蒸熟后再点上颜色,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馍便跃然眼前。学生兴奋地展示作品,分享动手制作的快乐。 绥德县将非遗传承融入社会实践,积极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学生走进“一馆五址”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独特价值。 “绥德石雕最精彩的是石狮子文化。石雕种类繁多,石狮子尤其亲切,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它们的神态。”在石魂广场巨型石雕博物馆,绥德县郝家桥小学三年级学生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仔细观察,感受石雕艺术的魅力。户外活动中,学校还策划了“揭竿而起”比赛,用竹竿模拟工匠抬运石材,学生团结协作,气氛热烈。 在绥德县,非遗传承不再是口号,它已成为课间的舞步、体育课的汗水、研学路上的惊叹。当红绸在校园翻飞,当呼喝在操场回响,当学生在非遗馆中眼神发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幼苗茁壮成长。 “近年来,绥德县推动非遗进校园,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课余文化并重。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非遗,研学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文化脉络,增强对传统的认同与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黑耀飞说。 (作者单位均系陕西省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