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今年初春学校建起了一座32畦的中药种植园。我和同事负责规划种植品种,购买种子、种苗和工具,并围绕中草药的生长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体验种植中草药的全过程。 在准备阶段,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择两种中草药开展体验种植活动。我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学习种植和管理方法,共同制订种植计划。 种植从整地开始。春寒料峭,学生跟着我学习起垄。学生的鞋子和裤脚沾了泥土,冻得红彤彤的脸上挂着汗珠,眼角眉梢洋溢着笑容——能看出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两个大课间过后,一条条整齐的田垄已经呈现在眼前。 播种环节,学生需要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进垄里。大家都很认真,种刺红花、薏苡、决明子时也还算顺利。但在种凤仙花时却遇到了小困难——凤仙花的种子很小,颜色接近泥土,撒下去便难以分辨,学生需要蹲在垄边仔细点播。更大的挑战来自益母草——它的种子极其细小,且必须用略带馊味的豆渣水浸泡以防虫害,那股气味实在不太好闻,学生用软纸塞住鼻孔,低头坚持完成了播种。 播种后的等待略显漫长。“发芽了!”两周后的某天,学生陈然指着刺红花刚冒出的嫩芽兴奋地高呼。“这棵苗也长得挺高了。”学生王可欣望着风中轻摇的黄芩苗骄傲地说。望着土壤里冒出的新绿,大家脸上都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苗出得很好,只是有点太密了,恐怕会影响它们以后的生长,该怎么办呢?”我故意设问,原本想引出这次活动的预设主题──“定苗”,没想到学生苏一凡“捷足先登”:“我们需要‘定苗’!”显然他提前做了功课,“定苗是去掉弱小、有病的苗,让苗间距保持在10厘米左右。但不能一次定完,怕虫啃苗,得留几棵壮苗备用。”他的话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认可。见此情形,我临时改变了教学内容,主动“放权”给学生,请苏一凡带领大家一起定苗。 定苗后,我又为下次活动做了铺垫:“这些小苗还很娇嫩,容易生病,以后每两天观察一次,重点检查叶子背面,虫子就爱藏在那儿。”学生对“捉虫”这件事格外感兴趣,几乎每天都要到药圃“守株待虫”。 一个午后,几个学生风风火火地冲进办公室,“兴奋”地告诉我:“红花苗长虫了,上面全是黑色小虫子!”我笑着说:“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多看几棵刺红花苗,也看看旁边的凤仙花有没有同样的虫子。” 回到种植园,学生有的蹲在刺红花旁观察,有的弯腰细看,很快有人发现凤仙花也生虫了。学生冯雨洋说:“这是蚜虫,我奶奶种的西红柿、辣椒上就长过这种虫。”“那我们该怎么治?”大家都看向他,他却摇摇头。 “电脑高手”赵博铭提议:“我们可以用DeepSeek找到合适的除虫方法。蚜虫繁殖快,我们要抓紧时间,现在就去老师办公室查资料!”回到办公室,他熟练地操作电脑,不一会儿就搜出了好几种除虫方法。学生们拥到屏幕前,叽叽喳喳讨论起来──“用肥皂水”“用酒精”“用清水”……这么多方法,选哪个?经过比较和讨论,大家确定了可行方案:一组用肥皂水,二组用酒精,三组用清水。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捉虫行动”立即开始。第三组学生率先尝试用水壶直接冲水,他们将水压调到最大,希望能快速冲掉蚜虫,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找我一起分析原因。苏一凡捏起一只蚜虫,说:“老师,这蚜虫好黏!”我肯定了他们的细心观察,并提示道:“蚜虫排泄物含糖,具有黏性,能让蚜虫黏在叶片上。想想平时你手上黏了类似的东西应该怎么洗清?”“哦,用洗洁精!”大家异口同声。于是第三组和第一组合并,开始制作洗洁精溶液。“冲掉了,冲掉了!”方案立竿见影,大家欢呼胜利。 第二组学生起初尝试用棉棒蘸酒精擦拭,虽然有效,但速度很慢。商议后,大家改用吸满酒精的棉团擦拭,效果相当不错。经过3天努力,学生终于解决了凤仙花和刺红花的蚜虫问题。间苗、除草、浇水、施肥、除虫、打顶……这些工作学生都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在他们的照料下,药苗一天天茁壮成长。 时间推移,中草药陆续冒出花苞。学生兴奋地对我说:“老师,凤仙花和刺红花都结出花苞了。你看,金银花的花苞细细的,多像小青虫!”王梓沫和刘念有些沮丧:“我们组的益母草和菊花还没结出花苞……”我拍拍两人的肩膀,鼓励道:“植物开花有早有晚,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用心照料,它们最终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来,就像你们一样……”将德育渗透于劳动教育过程,本就是学校开辟这方药圃的用意之一。 大约一周后,凤仙花、刺红花、金银花、桔梗、黄芩陆续开花。“凤仙花颜色真多,好鲜艳”“刺红花刚开时是黄色的,仅过1天就会变红色”“金银花苞是绿色的,刚开时白,快谢时变黄色”“黄芩花有点像紫藤”……学生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我告诉学生:“花开得鲜艳,是为了吸引蜜蜂传粉。‘金银花’得名,正因为花白如银、黄似金。采摘要趁花未全开时,这时药效最好。” 收获时节,我按照古法将凤仙花瓣加明矾捣碎,制作成古人染指甲用的“蔻丹”,并亲自帮女生染指甲,让她们体验传统之美。而后,我们又用采下的薄荷、菊花泡茶,体验茶文化。 看着学生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我深深体会到,这片小小的药圃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了动手能力。我想,文化的种子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悄然播撒进了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