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课上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自由表达,整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在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共性现象,学生在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时,几位教师本应相机点拨修辞方法的使用,却都刻意回避了。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有学生分享“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沉浸在桂花雨里的”,当时学生只说出了“感受到桂花特别香”,教师便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感悟,却没点出“香飘十里”是一种夸张手法——正是这种故意放大事物特征的表达,才是作者让“香气”从文字里溢出来的秘诀,也正是这种表达手法不但凸显出桂花香气的浓郁和醉人,而且是作者对思乡之情暗含的表达。 新授课是学生触摸新知识的“黄金窗口期”,这个时期是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建立初步认知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和接受力处于最佳状态。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构建起知识框架。这种强调在语文教学新授课中抓住最佳时机即时讲解关键内容,避免滞后讲解导致效果下降的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教学中的及时性原则。此时的点拨恰如春雨润心,能让学生的认知扎根最深。 修辞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使抽象的情感变得生动,而且学生再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定会豁然开朗——原来有些美妙句子的魔力都藏在修辞方法里。 “双减”背景下,课堂呼吁减负提质。2022年新课标的出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强调语文要顺应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学习方式的变革,减负与提质的平衡,学科育人价值的凸显,迫切需要语文课堂回应时代的要求。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基,丢掉了修辞方法这类基础知识,学生的语言基础难以建构。教育要回归育人本质,语文课堂也要回归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用语言搭建桥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情感共鸣中涵养核心素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统编教材明确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语文工具的运用。而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修辞方法等规则,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通过修辞教师教会了学生如何让表达更生动、让情感更鲜明、让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也让学生从触摸文本走向感知生活。 可现实中,不少教师总想着当堂课没有到位的指导可以课后补,却忘了新授课的独特价值。学生初遇知识时的好奇与专注,是后续辅导中难以复制的。错过此时,学生会因记忆的淡化增加认知的难度,模糊的认知会让他们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可能仍会觉得这些句子很美,但为什么美,这种美是如何走进他们内心的,如何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可能已经失去了探究的欲望。 钱理群先生说:“所谓语文教育,就是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愉快地读书、写作。”我想这份“愉快”不应是浅尝辄止的感悟,而应是带着方法的探索。当教师在课堂上从容地告诉学生:比喻,会让月亮像弯弓一样具体;夸张,让我们领悟到友情比潭水更深;排比,会让感情表达得越发浓烈,学生才能真正摸到语言的“门道”,从读得懂走向写得出,才会用丰富的表达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盖州市民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