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河南科技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双一流”创建高校,在“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的时代要求下,以“破壁垒、优内容、强实践”为核心,构建起“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特色路径。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2023SJGLX183Y、2024SJGLX0013、2024SJGLX1091、2024SJGLX0307、2021SJGLX138Y。 破壁垒:三大改革重构管理体系。学校以“需求驱动”推动三大改革,实施管理扁平化、服务精准化、培养模式动态化的治理机制,打破当前学校机构与学院设置间存在的“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组织壁垒。一是“大部制”改革。学校将37个行政部门整合为21个,成立本科生院统筹教务、学工、双创资源,实现管理扁平化、服务精准化。二是“学部制”改革。学校将31个学院重组为18个学科集群,打造“单学科—跨学科—学科群”三级建设机制,破除学科壁垒。三是专业动态调整。学校增设智能车辆工程、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等“四新”专业,淘汰社会工作、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等滞后专业,构建起“传统工科支撑、新工科引领、交叉学科协同”的发展格局。通过管理机制“做减法”、资源整合“做乘法”,学校破除了组织、学科、资源三重壁垒,为人才培养清障开路。 优内容:多维融合重构课程供给。学校以内容驱动重塑知识供给模式,实施课程培育创优工程,创新双创育人模式,深化多维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学科知识“专”与“博”的壁垒。一是构建“1+4+N”课程体系。学校以“创新创业引领工程”为核心,将创新创业融入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大平台课程,通过在专业课中加入8个创新实践学时拓展N门专创课程,打造“1+4+N”专创融合课程群。二是打造“四新四阶”育人模式。学校通过横向面向“四新”学科、纵向面向创新项目成熟度,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创融合教育一体化的项目制贯通育人模式。面向“四新”学科,学校以“创业与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学”“创新思维与创业决策”等专业课为基础,开设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业”“新工科创新创业思维与实践”“新农科创新创业专题”“新医科大健康创新创业实务”“设计思维创业与实践”“走进创客—带你认知创新创业之路”等专创通识课。面向产品开发与商业化能力提升,学校以项目成熟度为依据,构建了创能实训营—创启实验班—创拓实验班—创擎实验班等成长通路,形成“蓄能—启航—加速—腾飞”创新型人才渐进成长培育链条。三是深化“三融贯通”多维课堂。学校组建由学科导师、双创导师、企业家、校友构成的团队化导师队伍,探索包括“创业先锋”“创途分享”等多种形态的课堂组织形式,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同时,学校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将横纵向课题以项目形式引入专业课、将社会痛点问题以创新创业比赛形式引入专业课、将课创项目成果转化到各类竞赛等,实施课创赛融合。2020年以来,学校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240项。 强实践:三融三链激活赋能生态。学校以“资源驱动”打造全流程实践体系,着力开展实践素质提升工程,营造“成长—生态型”实践体系,打破人才培养“知”与“行”间的壁垒。 学校打造“三一筑基·三阶贯通”实践平台矩阵,实施“实践素质提升工程”。各学院层面,形成了结合学科特色的“一院一平台”“一院一竞赛”“一院一基地”的实践能力分散培养模式;学校层面,打通“科学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成果商业化”全流程实践资源,形成了全流程一体化实践模式。同时,学校构建“三融三链·专创共生”育人新生态。团队导师依托实践平台矩阵,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科教、产教、校地三融合专创实践。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在“科学研究—应用转化—创赛融合”全流程实现“四新”创新创业实践融合;学校联合企业,实现了“企业需求发布—合作攻关—成果转化”全流程实践融合;学校带领学生探索乡村创客产业园、远程医疗中心运营,在智慧农业、医疗等领域实现了“四新”学科的实践融合。总体来看,通过学科与产业共舞、知识与实践交响,学校形成了轴承行业“黄埔军校”、农机行业“领航员”等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河南科技大学以“学科交叉、产教协同”为突破口,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通过聚焦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创新、实践赋能三大维度,构建起“知识融合、能力贯通、多元协同”的育人新生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到“产业需求”的深刻转型。学校的实践探索不仅为高校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提供了新范式,更以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和社会贡献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循环赋能,为培养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