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拥有2000余名学生、140余名教职工的农村学校,山东省邹平市魏桥中学近年来以“守牢主阵地,打好主动仗”的奋进姿态,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全环境育人规范校、山东省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从“薄弱校”到“标杆校”,魏桥中学的蝶变不仅印证了“党建红”与“教育蓝”交织的力量,更让每一个农村孩子相信,立足乡土同样可以走向星辰大海。
党建领航:红色堡垒铸就教育之魂
魏桥中学始终将党建作为发展的“定盘星”。学校党总支创新提出“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党建与教学、德育、教师成长“三融合”机制,打造“红烛先锋”党建品牌。“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是魏桥中学党员教师的行动准则。近三年来,学校党员教师带头承担教学改革任务,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8项,开发校本课程6门。在2024年市县教学能手评选中,学校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占比达70%。
如何让农村孩子从小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信念?学校给出了答案:让红色教育扎根乡土。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刘井烈士陵园扫墓,聆听老党员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学生在“百米画卷”的绘画活动中勾勒家乡新貌,在“百艘红船寄深情”活动中亲手制作红船模型。一位八年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红船不仅是一件手工作品,更是前辈们奋斗的象征。我要像他们一样,用知识改变家乡!”
乡土育人:特色课程滋养成长之根
劳动不仅是技能,更是育人载体。走进魏桥中学的 “耕读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学生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有的给小麦浇水,有的在培育蔬菜幼苗。从翻土、播种到收割,学生全程参与小麦种植和蔬菜培育。邹平市魏桥中学坚信乡村教育既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学校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办学定位,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立足农村实际构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教育在泥土芬芳中生根发芽。
体教融合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学校足球场上,校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魏桥中学的足球课程实施“基础技能+战术素养+品格培养”三维教学,校足球队多次在市级、县级比赛中荣获冠亚军。作为全国象棋特色学校,学校开发了“智慧象棋”课程,将棋道精神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生在棋盘运筹帷幄的过程中不仅提高思维能力,还学会了沉着冷静面对挑战。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在省市级象棋比赛中获奖达60人次,使象棋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教师发展:激活乡村教育内生动力
魏桥中学的“青蓝工程2.0”如同一台活力四射的“成长孵化器”,以带师德、带教学、带科研,促成长、促创新、促融合“三带三促”为引擎,打造出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学校不仅有“沉浸式”红色充电站——党员干部走进焦裕禄纪念馆、原山艰苦创业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更有“量体裁衣”的精准培训——从需求诊断到定制课程、从名师工作室到乡村教师提升工作坊,教师队伍在红色故事熏陶和教育培训中淬炼教育初心。
在这里,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颗教育初心都被温柔照亮。学校提供的“幸福驿站”暖心服务,让教师从“疲惫赶路人”变身“快乐追光者”。学校的课后服务解决了教师带娃难题,在关注教师健康管理的同时提供贴心关怀。学校实施的“荣誉积分制”也成为教师的“成长加油站”。
全面育人:协同网络铺就成才之路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的“协奏曲”。魏桥中学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纽带,构建起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的成长支持网络。针对生源复杂、隔代教育普遍的难题,学校构建“1+3”关爱机制:1名教师结对3名学生,定期家访、建立成长档案。同时,学校开设“新父母学堂”,邀请专家为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设立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开发“心灵成长阶梯课程”。有家长发出感慨:“以前总以为挣钱最重要,现在才知道,陪伴才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学校以“减负提质”为犁深耕教学沃土,以“五育并举”为养分浇灌成长之花。无人机编程课堂代码与梦想齐飞,书法社团墨香晕染文化底蕴,无线电测向社团的学生手持设备奔跑测绘,斩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160余项……学校开发的32门校本课程如繁星般点亮了校园。在“书香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底色中,“耕读文化长廊”诉说着土地的深情,“校友励志墙”激荡着奋进的力量,每周的“校园幸福日”让学生用劳动竞赛中的汗水和才艺展示中的笑靥谱写青春交响曲。
从“薄弱校”到“标杆校”,从“红烛先锋”党建品牌到“耕读园”里的麦浪,从足球场上的呐喊到心理课堂的暖阳,学校用“党建红”“乡土黄”“教育蓝”共同绘就美丽的成长画卷。魏桥中学用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教育不仅能托起孩子的梦想,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正如校训“弘道弘毅,为人为学”所言,这所农村初中正以昂扬之姿,努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奋进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