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AI赋能“人人小先生”:从互教到智学
季迅群 卢根笠

    拥抱教育数字化浪潮,我们学校正着力打造人机协同新生态,探索育人新路径。2019年,学校首创“人人小先生课堂”,以“输出带动输入”,激发学生内驱力。2022年,学校启动数字化综合评价改革,构建“品格力、学习力、个性力”评价体系。然而,实践深入后瓶颈凸显:课堂行为数据依赖人工记录,教师难以精准捕捉“小先生”知识盲区,分层教学缺乏数据支撑。此刻,AI技术成熟恰逢其时,为学校突破困局提供了关键之钥。

    AI赋能:重塑“小先生”成长路径。学校打造综合性AI学习系统“小未”,整合九章(数学)、豆包(互动问答)、通义千问(知识)等工具,将其深度融入“小先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刷脸登录,与AI“独学”,系统分析提问数据,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课中:AI辅助协作“共学”,并智能推荐“小先生”进行“领学”,激发表达与反思,微格教室同步记录学习行为数据。课后:AI提供精准反馈与评价,支持进阶学习。由此,构建“诊断—规划—支架—推送—反馈”的闭环学习支持系统。AI的融入使“输出倒逼输入”的核心机制从经验依赖升级为数据驱动。“小先生”兼具知识传授者与AI协同学习者双重身份,在表达与智能反馈中深化学习,实现了“教人者教己”。

    学科深耕:AI驱动“小先生”素养进阶。我们紧扣学科思维本质,探索AI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一是科学探究:深化“做中学”思维。比如数学课例《平均数》,借助《流浪地球2》电影评分情境,学生利用AI统计图探索规律,通过“极端值实验”动态观察平均数变化,并与AI讨论中位数、众数的适用性,经历“猜想—验证—拓展”过程,让抽象统计概念可视化、可操作。二是人文表达:激发创意与优化语言。比如语文《宝葫芦的秘密》创编,学生先与“王葆AI”对话明确评价标准,再利用豆包智能体优化粗编故事为情节完整作品,系统标注“想象力指数”“语言生动性”等维度得分,最终修改权仍归学生。三是英语拼读与表达:AI将语音训练与创意表达融合。学生为生成目标连环画需要清晰表达语音与语义,在与AI的互动中持续调整改进,体现“形式训练—意义建构—真实运用”的语言思维路径,协同发展语言能力。

    动能激活:师生与AI协同共创机制。作为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学校以“AI+教研”和“AI+课程与竞赛”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师生数字胜任力,持续推动“人人小先生”课堂变革。学校突破传统教研模式,构建“学科教师+AI工程师”协作共同体,实现教学工具共创与教师专业发展双向赋能。语文学科,教师团队通过多平台尝试持续优化“作文智评系统”,引入“想象力指数”“情感表达力”等创新评价维度,并始终保留教师对AI评价结果的最终校准权。数学教研组与AI工具形成“解法共研”机制,基于实时反馈优化解题策略,推动“九章解题路径”等可视化方案迭代。

    学校还构建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AI+小先生”课程体系,通过“感知—探究—创造”三阶段路径系统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低年级通过“瓯文化小探险家”课程增强文化认同;中年级借助“老街智慧导游”课程深入AI应用探究;高年级则在“瓯越衣坊”课程中开展智能汉服、瓯绣解码等创意实践,并融入智能伦理教育。课程强调“小先生”模式,由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导师,以教促学。目前已孵化无人机校队、AI“智”造社团等多个创新团队。

    学校以“云—边—端”体系为架构,构建虚实融合的无边界智能学习生态,推动“人人小先生”个性化学习模式落地。

    借助无感人脸识别系统,体育课上学生跳绳后AI自动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走廊中的AI交互屏支持学生在课间与智能体自由对话;AI创客教室则敞开科技体验的大门。微格教室依托AI分析平台自动识别教学行为,为教师优化策略、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依据。

    依托“小先生学习力分级指南”,我们对独学、共学、领学等学习行为实现系统评估。课堂行为分析设备实时采集共学时长与提问质量等数据,生成三维成长雷达图,动态追踪学生能力发展轨迹,实现全场景精准反馈。

    物理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打破了“小先生”教与学的时空限制。硬件、软件、资源与数据协同共生,持续赋能学生成长。通过“AI+小先生”模式,我们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助力培养自主、合作、创新为一体的终身学习者,构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新生态。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