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专家点评
理实相生的课堂变革
吴颖民

    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近年来开始了一场看似静悄悄却不乏深刻的教学变革。这是集团总校长刘良华提出的“兴发教学”理念。我曾多次到学校调研,与学校领导就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座谈,切身感受到这个珠江之畔的教育集团以兴发教学为火种,点燃了“以倾听重塑课堂伦理,以挑战激活学习基因”的新引擎。这场改革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主体错位、学科核心素养被虚化的顽疾,激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学校范本。

    我认为,兴发教学在三个层面体现了向教育本质回归的努力。

    首先,兴发教学让情感成为认知的灯塔,课堂上倡导“让每个孩子体面地坐下”,而不是传统课堂中教师权威式的评判,真正彰显了儿童在课堂的存在感与参与感。刘良华从《中庸》“学问思辨行”的思想中凝练出“学思行”教学主张,让“思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思维发展、生命体验,这些都与兴发教学一脉相承,并从中找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密钥。

    其次,学校在课堂改革中注重实践与理念的互动生成,把创新做法升华为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形成了“课堂回音”“叙事评课”“视频俱乐部”等研修方法与工具。这样的改革彰显了较强的生命力。通过高校学者与一线教师共研兴发教学改革实践路径,让理论有序、分阶段落地,同时集团各校在此基础上创生出各自的特色路径。这种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改革智慧,正是破解集团化办学同质化困境的良方。

    最后,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审视,兴发教学的提出是用鲜活而有创新性的改革实践试图对教育主体性的时代命题给出自己的回答。他们践行的教学方法无一不是在倡导要让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声音都被倾听,不要让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要过于关注课堂效率,而是捕捉课堂上每个学生眼里的亮光。这些实践也有力说明:真正的教育现代化关键不在技术,而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

    6年的实践让兴发教学从涓涓细流变成奔腾的河流,影响越来越广泛。它的存在启示我们,中国教育改革既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深耕本土教育文化,要让教室从单一讲授的场所变为相互倾听的空间,让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为“思维的引路人”,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这是兴发教学的理想追求,也是教育改革的使命。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广东广州中学首任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