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探索“一主多元”协同育人开拓劳动教育新路径
刘晓艳 牟友林

    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如何从劳动教育入手,补齐素质教育短板?结合区域现状,山东省龙口市积极探索“一主多元”协同育人区域劳动教育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以解决学校、幼儿园缺少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劳动课程内容和形式单调等问题,整合区域特色资源统筹规划,创新区域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开拓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

    创建校内外基地群,拓宽劳动教育场域

    作为系统性实践平台体系,校内外基地群由学校自主建设的校内实践基地与联合外部机构共建的校外合作基地共同构成。其核心是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网络,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近年来,龙口市为解决学生缺少专业劳动实践场所的问题,积极创建以龙口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示范性基地为龙头,同步校内、校外两大类基地的“一主两翼”基地群,拓宽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场域。集教育实践、基地服务、课程孵化、师资培养于一体的示范性基地,为校内外实践活动架起坚实的桥梁,每年接待近8万名师生开展近百项实践活动。同时,龙口市整合区域内红色文化、博物馆、非遗手作馆等零散资源,推动各类研学基地聚点成线,打造了8条“爱家乡”研学路线,深度对接学校劳动教育。

    构建全域导师制,赋能专业人才培养

    全域导师制是整合多方育人力量的新型导师制度,旨在突破传统导师制的局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其核心是构建“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全面覆盖”的育人网络,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针对区域内劳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龙口市革新师资人才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创建了“人才+”三类工作室,为学生配备具备多元背景的导师团队,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生态。一是组建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区域跨界多元化名师工作室,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学段壁垒,通过教师群体的跨界融合解决了“幼小衔接”“职普融通”等现实难题,为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组建时代工匠工作室,设置校外基地教师、非遗传承人、劳模等导师岗位,实现专业人力资源共享,构建了“工匠精神+现代技能”双轮驱动的育人范式;三是组建青蓝结对工作室,通过实施“大师带徒+课程体系化”模式,将碎片化的知识技艺转化为标准化教学内容,打造“大师引领+产教融合”的新型学徒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全域导师制实现了从“教书”到“育人”的深层转变,打破了“教育孤岛”,有效补充了区域劳动教育师资。

    实施教研员进校驻校包干制,深化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背景下,传统集中式教研难以覆盖个性化需求,学校亟须推动劳动教育专业力量指导教学。基于此,龙口市从2012年起探索实施教研员进校驻校包干制度。通过“深度绑定”实现“精准赋能”,促进教研资源真正服务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教研员下沉至学校一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定点驻校制和片区联包制两种制度,实现“责任到人、服务到点”的机制创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成长支持,精准破解学校劳动教育难题,缩小校际发展差距。定点驻校制要求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教研员选取1所薄弱学校或重点扶持项目校,通过调研、督导、培训等形式,每周固定1天定点驻校,参与备课、听课、教研活动,精准诊断教学问题,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升教育实效。片区联包制要求1名劳动教研员负责3—5所城区学校密集或城乡接合部区域的同片区学校,根据学校长远规划轮流指导,兼顾不同学校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通过实施教研员进校驻校包干制度,龙口市打造出龙口市新民学校、龙口市诸由学校等27所国家级、省市级劳动教育品牌学校。

    推进县域教联体统筹协作,创建全域劳动育人品牌

    区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建设涉及主体广泛、层级众多,为了更好推动区域劳动教育发展,由龙口市教育和体育局牵头,发改委、文旅局、农业局、宣传部、总工会等部门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细化工作目标、强化举措,形成行政、业务双线并行一体化推进机制,旨在打破部门边界,通过压减层级、精准对标、靶向发力,形成“大事共商、难事共议、急事共推、协作攻坚”的融通推进策略,实现了纵向全域协同全覆盖发展。一是将区域总体目标细化成项目清单,设置各项任务的量化阶段目标,突出针对性的落实考核;二是优化教联体层级体系建设,强调核心载体建设细化要求,构建高层、中层、基层三级平台建设,推动各项工作标准化;三是建立层级融通服务指导体系,围绕规划、建设、监督等关键环节,强化部门考核评估和监管,借助各类规范监管平台、手段和文件建立全流程闭环机制。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龙口市将继续依托“一主多元”区域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统一的数字协同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家校社三方数字素养,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搭建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

    (作者刘晓艳单位系山东省龙口市教学研究室,牟友林单位山东省龙口市新民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