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起源于明代前期,是豫北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一带)的稀有地方剧种。它凭借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粗犷的表演和浓郁的方言韵味,于2006年荣列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一名“95后”,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古老的怀梆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 暮春时节,因工作需要,我带领一支学生非遗调研团队走进享有“天下第一团”盛誉的河南省沁阳市怀梆剧团。86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玉清老师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初见老人,她衣着朴素,谈吐不凡,令人如沐春风。 踏入剧团展厅,仿佛步入一座戏曲的圣殿。墙上斑驳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剧团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赵老师轻抚照片,如数家珍般为我们讲述了怀梆的起源流变,并演唱了几段精妙唱腔。那独具一格的“怀梆腔”,时而高亢入云,时而婉转低回,带着豫北方言特有的醇厚韵味和铿锵节奏。那一刻,怀梆的独特魅力深深攫住了我的心,一个念头悄然萌生:我要走进怀梆、了解怀梆。 怀着满心好奇,我们簇拥着赵老师走进排练厅。赵老师亲切地说道:“看到你们这些年轻面孔,我真想教你们点什么!”话音未落,她已换上练功服,几个身段示范得行云流水、气韵天成。看似简单的动作,轮到我们模仿时,却立时露了馅:手脚僵硬,顾此失彼,全然不得要领。赵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一纠正着我们笨拙的姿态,随后又兴致勃勃地教唱起《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选段。虽然我们都是“门外汉”,但赵老师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底。 一周后,为了追溯怀梆根脉,我们辗转至沁阳市南官庄村的怀梆传习基地,这里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怀梆”:展厅墙上挂满了老照片和老戏服,记录着怀梆从诞生到繁盛的足迹;展柜里泛黄的手抄剧本,墨迹间浸润着先辈艺人的心血。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年逾古稀的老艺人王桃老师及其爱人。 王老师出身怀梆世家,其父王廷顺是沁阳怀梆剧团奠基人之一。“一提起怀梆,我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面对我们,老人显得异常兴奋,她和老伴为我们细述了《吵宫》《老少换》《反西京》等怀梆骨子老戏。这些老戏多以本地历史传说和民间生活为题材,情节紧凑、语言泼辣,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乡土智慧。这些鲜活的形象和跌宕的情节,让怀梆在我心中变得血肉丰满、生动具体。 两次调研悄然在我心中播下了热爱怀梆的种子。返校后,我将搜集的老视频、老照片整理归类,融入现代视听元素,带领学生精心制作了一部怀梆宣传片并通过学院官微推送,希望让更多学生认识、喜爱这门散发着豫北泥土芬芳的独特艺术。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已深深迷上了怀梆,上下课途中都会不经意间哼上两句,沉浸在古朴而美妙的韵律里。 暑假前夕,我驱车前往远近闻名的“怀梆大村”——修武县大南坡村。近年来,这里通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当代乡村发展的特色。漫步乡间小道,历史建筑与现代设计相映成趣,鸡鸣犬吠之声与咖啡香气交织缠绕,构成一幅别致的乡村画卷。古朴村落里,怀梆元素无处不在:文创商店售卖着怀梆唱片、玩偶、文化衫;田间地头,村民边劳作边哼唱着韵味醇厚、带着浓浓乡音的“老怀梆”…… 村怀梆剧团团长赵小景自豪地介绍:“如今政策好,我们村以怀梆为重要依托,已成为集美学实践、社会美育、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村。”言罢,赵团长即兴为我表演了一段《卖苗郎》,引得村民和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此行,我亲眼见证了怀梆在新时代乡土间焕发的蓬勃生机。 暑假期间,我指导学生以“古韵新声:怀梆的守艺与焕新”为题,报名参加了2025年河南省文创大赛。当我们带着精心打磨的视频和设计的文创产品步入赛场时,评委纷纷投来期许的目光。能将怀梆的独特魅力展示给全省参赛师生,我们备感自豪。 一路行来,老艺人语重心长的嘱托常常在耳畔回响:“你们一定要把怀梆好好传下去啊!”这沉甸甸的话语,是期望更是鞭策。我坚信,怀梆这颗璀璨明珠,绝不会在时光长河中走向黯淡,它一定会传得更远、唱得更响! (作者单位系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