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教材文本,挖掘隐性文化符号。这一方法的重点是教师要突破“语言学习只关注语法和词汇”的限制,将教材中明显体现文化主题的内容和隐藏的文化细节(如对话方式、词语含义等)整理清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文化”的联系。教师可以安排不同层次任务,让学生先找出文化符号,再分析这些符号背后体现的价值观差异。以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3“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为例,该单元对话围绕“问路”这一日常情境展开,明确的语言目标是教会学生“Could you…”的礼貌表达。隐藏的文化内容体现在对话结构当中,西方人在问路时通常直接说“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没有多余的问候,体现出西方人重视沟通效率的文化特点。而中国学生平时问路时往往会先礼貌问候“吃了吗”,这是一种“拉近关系”的社交方式。以上两种不同的做法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差异。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文化符号解读”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教材内容中包含文化意义的词语。例如,在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中,“red”一词在西方神话里与“危险”有关,而在中华文化部分“red”则代表了“吉祥”。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对比卡片记录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开展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构建文化参照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主题接近的中西方文化内容,从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设计对比任务,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既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核心,也学会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和九年级全一册Unit8“Western art”进行对比教学。Unit5讲述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脸谱颜色代表意义)、书法(楷书整齐、行书流畅)等中国传统文化;Unit8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强调人体比例和写实风格)、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等西方艺术作品。教师设计“三维对比任务单”引导学生从价值观念维度进行分析,京剧强调“忠奸善恶”的道德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伦理导向,西方文艺复兴艺术则突出“人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思潮。在行为规范维度,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9“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中的聚餐场景是Linda的生日聚会,西方文化体现为直接邀请(Can you come)、分餐制和准时观念,中国文化表现为含蓄邀约、圆桌共享和人情互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场景的相似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文化参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