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用“优秀”把舵定航
张学炬

    荣誉墙上的每一个名字、每一张面孔,都不仅仅是某项评比的结果,更是一种教育话语的传达。这些优秀师生是学校依照明确标准、经层层推选而产生的代表,其意义并非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更不是制造对立,而是通过具象化的方式为广大师生树立权威、可知、可学的标杆——为师者应如何涵养师德、深耕教学,为学者又该怎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正是荣誉机制最初的教育善意,既肯定杰出者,也激励后来人。

    “优秀”是一种看得见的力量,它勾勒出为人、为学应有的模样,不仅在教育系统,在各行各业,评比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和行为塑造。师生通过参与申报、自评、互评和贡献认定等环节,逐渐理解什么是“优秀”,最终的入选者获得认可,增强信心;暂未入选者,也在这一过程中检视自我、寻找差距,进而明确改进路径,实现以评促进、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将优先定格于荣誉墙上,实质是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叙事,放大了榜样的力量,也延伸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仿佛是一种持续的提醒:优秀代表的是过去的努力,而未来仍需要不断超越;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只要心怀向往,脚踏实地,每个人都可以走向优秀,甚至成为新的榜样。

    不过也必须认识到,“优秀”的评选机制本身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管理取向,其设计是否科学、导向是否全面、程序是否公正,直接关系最终发挥的是正面效应还是消极影响。如果一味强调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忽视对学生和教师多元成长的关怀,那么这样的评价非但不能引领发展,反而会造成教育的窄化甚至异化,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科学的评价系统应服务于人的发展。实践中,管理者一要树立多元的优秀观。不能只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丰富评价内涵和维度,让不同特长、不同风格、不同发展路径的师生都能被看见、被肯定。当荣誉墙反映出“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校园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二要讲好优秀背后的故事。“优秀”不是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串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细节、可共鸣的故事。管理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宣传优秀师生的事迹,也可以让优秀者走上舞台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故事化的宣传能够增强榜样的感染力和可信度,实现“一面荣誉墙,满园正能量”。

    三要让优秀可学、可循。学校可以从优秀者身上提炼共性特质和规律,比如是否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否善于合作、是否拥有积极的心态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关课程或主题活动,帮助更多师生明确努力方向、掌握进步方法。超越了单纯的奖惩功能,“优秀”才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教育是慢的艺术,凸显“优秀”不是为了划分等级,而是为了点燃希望;不是终点,而是路程中的路标。建立科学、多元、包容的评价文化,才能让“优秀”成为立德树人的舵手,引导每一位师生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街道老营小学)

中国教师报